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寧夏:土地大有可為 田野充滿希望(圖)
寧夏:土地大有可為 田野充滿希望(圖)
農業網   時間:2019/4/8 15:25:00  來源:寧夏日報  閱讀數:356

農村

  硬件提升催生利通區農村歸巢風尚

  “白墻灰瓦,青磚鋪路,天然氣入戶,自來水進屋,污水集中處理。如今房子硬件設施跟城里樓房比肩看齊,重要的是咱農村空氣更好!”日前,吳忠市利通區古城鎮新華橋村1組68歲的村民陳貴珍告訴記者,村里實施美麗宜居村莊整治以來,不僅顏值高了,人氣也隨之高漲。村莊硬件的提升,吸引一家人去年10月從市區返回到搬離20年的老莊子居住。

  去年以來,利通區綜合配套補齊美麗鄉村項目短板。投資1.3億元,實施了金積鎮馬家橋、高閘鎮馬家湖等14個美麗村莊建設項目,建成農村垃圾填埋場3座、農村垃圾壓縮中轉站19座,實現農村垃圾收集運輸全覆蓋,人飲工程入戶率達98%,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管控率49%。近日,利通區入選全國20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縣(區)名單。

  走進新華橋村2組70歲的村民周生榮家中,但見太陽能熱水器、智能化油煙機等紛紛走進尋常百姓家中。“如今村莊變美了,政府給村民鋪磚硬化道路,安裝太陽能路燈,改造農戶廁所,新建文化廣場,疏通排水管道,俺們就安心在故土養老了。如今,全組有七成和俺一樣外出近20年的老人都返回老莊子定居。”他說。新華橋村顏值“逆襲”還在于突出古樸典雅元素,村里將毛石和廢棄磨盤統一收集填充新墻體地基,利用拆除墻體收集的青磚代替面包磚鋪設健康路徑,利用廢舊木材沿路建造透視圍墻和景觀小道。“環境改善吸引城里游客休閑旅游。去年村里舉辦了農民豐收節、長棗節、房車帳篷節等,僅長棗節*游客達到8000人。”新華橋村黨支部書記陳奇說。

  “干凈、無味、無蟲蠅,農家改廁好處太多啦!”郭家橋鄉吳家橋村2組村民王風兵介紹,家家戶戶拆掉原來的旱廁,換上分散式污水無害化處理設備,再配上沖水馬桶,改廁如今成了鄉村的新風尚。

  人勤產業興 鄉村“春”來早

  站在中寧縣大戰場鎮寧原村村部廣場,環顧四周,移民新居鱗次櫛比,外墻瓷磚在陽光下閃耀,一條條水泥硬化路四面延伸。

  “你到每條巷道轉轉,基本看不到剛搬來時的54平米瓦房,家家戶戶都翻新、擴建了。”39歲的寧原村黨支部書記馬漢文自豪地說。

  馬漢文自薦當起了“導游”,看到村里的農貿市場、小學和村外的集中養殖圈棚,這個見證了移民群眾拔掉窮根、過上幸福生活的“反貧困戰士”興致勃勃地講解,語氣越發自信了。

  2012年,海原縣曹洼鄉等3個鄉鎮的貧困群眾離開故土,搬到此地,組建了移民新村寧原村。

  幾年來,通過發展養殖業、勞務輸出等,村民歷經了口袋“從無到有”、思想“從迷茫到自信”的巨變。

  “2015年,全村*識別出4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脫貧198戶946人……目前還剩22戶54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43%。”這些數字,馬漢文爛熟于心。

  寧原村的人心氣兒高,他們的目標從來都不僅僅是脫貧。“我們要致富、要奔小康,要看到鄉村的全面振興。”馬漢文說。

  路過田燕花的菜店,不時有下班回家的村民進店買菜。

  剛搬來的時候,田燕花和老公一年四季走村串巷賣菜。后來,有了積蓄后,兩口子不僅盤下了這間菜店,還在村里的農貿市場搞起了蔬菜批發,一年下來收入4萬多元。

  馬漢文說,村民有經商的傳統,*初大家在村口擺攤,就連長山頭的村民都到這兒買菜。后來政府在寬口井移民新區建起了規范的農貿市場,很多村民在那里都有固定攤位。

  走在村子里,許多農戶大門緊鎖,很少見到閑散人群。

  “都忙著呢,男的大多外出務工、跑長途運輸,婦女在周邊企業打工,兩口子都掙錢。”馬漢文說,寧原村的地理位置好,不僅交通方便,附近還有百瑞源、早康等5個枸杞種植基地。進入枸杞采摘季,村里近20名枸杞產業經紀人帶領村民輾轉中寧、興仁、青海等地的枸杞基地采摘枸杞,一年下來人均收入8000元。

  “到村外看一看我們的集中養殖園區吧。”馬漢文盛情邀請。

  按照“十二五”生態移民的統一規劃,搬遷的移民村人均一畝耕地,戶均一座養殖圈棚。村里的土地全部流轉給了附近的企業,但養殖圈棚的利用率卻越來越高。

  去年,村里引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貼息貸款鼓勵村民利用圈棚養殖牛羊,許多雙老戶、殘疾人家庭通過托管養殖,每年都能拿到幾千塊錢的分紅。通過扶貧貸款,這些年村民共貸出1400萬元用于發展產業。

  馬漢文說,村黨支部根據不同農戶的情況,因人、因戶施策,鼓勵村民通過參加技能培訓跑運輸業、貸款搞養殖、進行勞務輸出等。對那些脫貧內生動力不強、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家庭,村黨支部動員全村60名黨員實行“一對一”幫扶帶動,不僅幫著找工作,還監督準時上下班。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超過7000元,建檔立卡戶平均收入基本達到6229元。“村子的脫貧不成問題。下一步要繼續把產業做大,把教育、醫療搞好,讓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認識水平再上新臺階,成為新時代的新農村。”

  不再為孩子上學犯難

  “人一有錢就不摳了,娃娃課余報個文藝班,一節課花180元都舍得。”4月3日,賀蘭縣南梁臺子管委會鐵西村村委會會計喜玉斌說,這兩年,鄉親們不再為孩子上學犯難。

  “那些年,我們‘外來戶‘的生活條件都差不多,沒有房子、土地,一個鋪蓋卷就是一個家。”1992年,寧南山區部分群眾為擺脫貧困生活,拖家帶口到南梁臺子尋出路,時年22歲的喜玉斌是這支追夢大軍中的一員。“滿沙灘沒有一條人能走的路。腳一落地,鞋里就裝滿了沙子。種地一年到頭畝收入*多200元,大多數人不是幫農場鋤草、打藥,就是找工地搬磚、和水泥,娃娃想上學實在供不起。條件稍好點的,娃娃在村里教學點上完3年級,就到8公里外的學校去上學。”回想起初到南梁臺子的困難,喜玉斌苦笑著搖了搖頭。

  “當時,只顧著咋吃飽肚子了,幾個娃娃就因為上學路遠不好好學習,*終沒一個成才的……”帶領全村百姓栽種枸杞發家致富的“能人”——鐵西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國珍,對自家兩個孩子的教育“缺位”至今心懷內疚。

  2008年,李國珍率先試栽了5畝枸杞,當年掛果畝收入600元,讓鄉親們看到了希望。2010年,他帶著全村70多戶農戶種植枸杞500畝, 2016年全村枸杞種植面積4000畝,年產枸杞干果近800噸,畝均純收入6000元。2018年,全村1142戶3654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2元。

  生活條件好了,34歲的馬學明在兩個孩子的培養上有了更多想法。“我8歲時就隨家人一起‘北上’到南梁臺子尋出路,父親在搬運舊家具時因交通事故去世,兄妹5人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當時,生活太困難,就我一個人上了學。如今,咱條件好了,得盡*努力供養娃娃們上好學、有出息。”走出鐵西村后,在某知名企業干管理的馬學明,后來毅然辭職,創辦了一家專門銷售村里農副產品的養生館,下定決心要掙大錢把兩個孩子供養成才,“有投資就有希望,娃娃上學咱不能心疼錢。”

  近年來,鐵西村大力發展枸杞種植、黃牛養殖等產業,老百姓的日子*天好過了,家家戶戶房子翻建了,有的人家甚至住上了小二樓,全村360名適齡孩子足不出村就能上到6年級,考出去的大學生一年比一年多。2018年,全村有17個孩子考上了大學。“你看,人家的娃娃一個個大學畢業,把老人都接進城里去享福了。”李國珍自豪地掰著手指,訴說起村里的教育故事:村民包玉軍省吃儉用把兒子和女兒送進了大學,如今兒子在哈爾濱一家企業上班,年薪40萬元;宋占祿年年跑銀行貸款、找親戚湊錢,供養2個孩子上大學,大女兒藥劑研究生畢業后,好幾家企業搶著要,月工資2萬多元……

  村子富了,村民的觀念新了,村子的未來也跟著變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jy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