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作物關系國家糧食安全,水稻、玉米、小麥等主糧作物的生產更是國家關心的重中之重。近日,2019中國種子大會上舉辦了大田作物論壇,多位來自科研單位、種子企業的領域專家著眼于全球視野,就作物品質改良、高新分子育種技術、產業發展現狀等主題進行了演講,并對我國大田作物種業未來發展方向建言獻策。
從“綠色革命”、“雜種優勢利用”到“超級稻研發”,我國水稻高產育種始終居國際領先地位。現今,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2015年水稻總產超2億噸,結構性矛盾顯現。“是強化中國稻米質量的時候了。”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說。
隨著國家對稻米品質的重視,消費者對優質稻米的消費需求激增,市場上“優質米”多、亂、雜情況日趨凸顯。據悉,2018年我國審定的一級米品種已達269個。“近年來,稻米企業越來越關注稻米的‘香味’”。胡培松指出了追捧“一級米”背后所產生的問題,市場上各類“國標一級品種”源源不斷的出現,導致很多糧食企業難以從眾多品種中找到適合企業加工、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種。他建議,對“一級米”的評判要與品種的產前、產中、產后特點相結合,使品質標準制定更加科學、全面。
放眼全球,世界水稻主要出口國也都非常重視對稻米品質的提升。印度選育的巴斯馬蒂大米(Basmati)因其獨特的香氣和易消化性極受追捧,日本月光大米以香糯的口感享譽全球,柬埔寨茉莉香米曾在2012~2014年連續3年獲得世界大米金獎。泰國出口的稻米中,高質量稻米占到50%左右。在全球種業競爭中,如何推動我國水稻種業“走出去”?
方福平認為,在戰略布局上,目前菲律賓、印尼、孟加拉、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緬甸等水稻主要進出口國水稻種植面積廣、雜交水稻技術較為成熟、雜交稻種子市場需求潛力較大,要將這7個推廣條件較為成熟的的國家列為優先發展區,將雜交稻發展迅速且潛力巨大的非洲作為戰略推進區,穩步推進我國雜交稻生產的海外布局。同時,他建議通過企業“抱團出海”、建設海外糧食基地、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技術人員培訓等舉措,推進我國水稻種業“走出去”。
同時,我國大豆產業市場需求也已到達關鍵拐點,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書平指出,隨著市場對大豆原料的品質及穩定供應要求越來越高,大豆品種的專用化、多樣化、高品質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為我國大豆產業彎道超車提供了機會。
同樣看到大豆品種選育發展趨勢的還有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劉珊珊,她表示,通過分子育種技術的應用,將培育出豆腐專用大豆、低豆腥味大豆、低膽固醇大豆、低致敏大豆和分離蛋白專用大豆等品種,實現精深加工大豆品種的專用化、優質化和規模化。
面臨提質增效的不只水稻和大豆。小麥育種歷史及三次品種更新換代,帶來了產量和品質的提升。至今,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小麥育種居于世界先進水平。
近年來,小麥生產已由自給自足逐步轉向商品化生產轉變,商品化生產時期產業下游需求拉動明顯,產業鏈需求已經逐漸成為育種導向,其中適宜工廠化、規模化加工中高端面條、餃子皮等國內消費習慣食品的品種是規模化種植和食品企業需求的重點。
企業是品種應用轉化的橋梁,既要滿足下游食品加工企業對優質專用加工品質的需求,又要滿足種植者對效益的追求。但我國種子企業普遍育種能力不強,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科研單位,而無法*對接市場需求導致科研成果轉化率普遍偏低。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小麥業務部吳海彬指出,實現科企合作,是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提升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另一方面,高新育種技術的應用也是種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華智水稻首席科學家肖金華表示,高新分子育種技術在作物商業化育種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以孟山都為例,在1996年至2018年,孟山都從一個農機、醫藥、化工、營養四大業務為主的非種業公司,趕超杜邦先鋒,成為世界*大跨國種業巨頭,2017年種子銷售額超109億美元,占全球種子市場的20%。抗蟲、抗除草劑的轉基因技術和分子育種技術兩大核心技術的應用為孟山都在短短20年間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