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和浩特第三屆草莓文化節于新城區開幕,在為期一周時間里舉辦的精品草莓擂臺賽、草莓攝影展、草莓產品展示展銷等活動,在當地掀起了一股草莓采摘熱潮。呼和浩特連續三屆草莓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不僅提升了呼和浩特草莓產品的知名度,也讓呼和浩特草莓的品質得到了中國草莓學會的高度認可。
近年來,依托黃金緯度、大溫差、冷涼氣候等區位和氣候優勢,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草莓產業發展迅速,草莓栽培面積超過1000畝以上,草莓產量已達到300萬公斤,產值達到9000多萬元。
然而,包括呼和浩特市在內的內蒙古草莓產業的發展整體水平還較低,種苗外調、品種混雜、國產品種缺乏、繁育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依然制約著草莓產業的發展。“‘育苗’是制約著草莓生產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內蒙古也不例外。”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園藝學會草莓分會理事長張運濤坦言。
去年,由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牽頭編制的《設施草莓基質種苗繁育技術規程》地方標準通過審定并發布,標志著內蒙古設施草莓種苗繁育有了自己的地方標準。
結束引進歷史本地種苗成搶手貨
早春3月,新城區塔利村的草莓采摘園內春意盎然,一排排翠綠的草莓莖下,探出一個個鮮紅欲滴的草莓果,再配上好聽的名字“隋珠、雪里香、桃熏”,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據大棚的主人程永強介紹,自今年3月8日,呼和浩特第三屆草莓節開幕以來,來他這采摘的人就絡繹不絕,盡管每斤的采摘價在60-100元之間,但他承包的6個大棚仍然供不應求,草莓一紅很快就被采摘一空。
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隨洋說:“品質好的背后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2008年,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專門成立了草莓科研組,從源頭入手,致力于解決草莓脫毒種苗的供給問題。2018年,該院建成內蒙古*個集草莓脫毒種苗—檢測—快繁于一體的草莓良種繁育中心,結束了呼和浩特市從外地進口草莓苗的歷史。
王蒙華是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后白廟子村的草莓種植戶,2017年,他從遼寧丹東引進了“紅顏”品種進行種植,由于引進的是裸苗,緩苗定植后成活率并不高,植株長勢也不好,無耐之下王蒙華狠心將棚內的定植苗全部拔掉,又從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引進本地培植的“隋珠”品種進行種植。王蒙華說:“從生物技術研究院引進的這個苗不是裸苗,是帶基質的,不用緩苗,成活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后期長勢好、果型好、產量高,春節前后每斤草莓采摘價賣到80元左右。”王蒙華嘗到了種草莓的甜頭,今年他又多承包了幾個大棚,準備擴大種植規模。
用戶的評價是*的佐證。近年來,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有30萬株脫毒草莓苗被北京市昌平區種子管理站直接訂走。北京市昌平區種子管理站徐全明站長說:“我們從2015年開始使用生物院提供的種苗,經過對比試驗發現,生物院的種苗不用緩苗,病害很少,定植后的3個月內幾乎不用打藥,抗逆性強。生育期縮短,比裸根苗提早半個月上市,座果率高(連續開花結果能力強)、果型好、畸形果極少。”
“如今我們生物院的草莓苗,已經形成品牌效應,成為昌平區草莓種植戶眼中的搶手貨。”隨洋高興地說。
嚴格把控過程實現草莓優質安全生產
設施農業里環境濕度大、溫度高,極易發生病蟲害,草莓更是設施農業里病蟲害經常光顧的對象。吃的安全不安全,已經成為群眾消費草莓的首要顧慮。
據了解,呼和浩特每年種植的草莓品種在24-28個,主要有紅顏、甘露、章姬、圣誕紅等,大多是國外品種。“去年,我們通過與國內科研機構合作,在草莓品種選育上又有了新突破,培育出一個新品種,它*道特點就是病蟲害少、產量高、口感特別好,我們給他起名為‘昭君’”。然而據隨洋介紹,少量國產品種目前只處于引種試驗階段,并未大面積推廣。
為此,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依托自身資源——京蒙科技合作內蒙古現代農業技術轉移平臺和內蒙古綠色防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先后引進了臺灣、日本、歐洲等國內外幾十種綠色防控產品,經過集成、分項試驗以及對比分析,形成了解決草莓等設施作物常見病蟲害的有效產品體系,真正實現了草莓的綠色栽培,并在呼和浩特市的各大草莓種植基地推廣應用。
呼和浩特市萬鑫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趙拴柱介紹說:“我們和生物院合作,我們負責示范,他們負責全程技術指導,一共種了2棚草莓,草莓種苗是生物院提供的脫毒種苗,生物肥料、綠色防控全部是他們的技術和產品,現在看來,苗子長的非常好,草莓的果實大、口感好。我們專門進行了農藥殘留等檢測,完全達到了綠色食品標準。”
隨洋表示,草莓果大,口感好,能達到綠色食品標準,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草莓種苗全部是草莓脫毒基質穴盤苗,苗子壯、根系發達,成活率可以達到99%以上;二是底肥全部為農家肥,并使用生物菌劑充分發酵活化,全程按苗期、花期、盛果期的不同需求使用相應生物肥和有機調控素,為植株提供充足、全面的營養;三是在病蟲害防控方面,用寡雄腐霉,苦楝油,葵花精露,木醋液等有機制劑防治病蟲害發生,使植株健壯抗逆,果實自然大而且風味好。
隨洋告訴記者,這幾天,由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編制的《設施草莓病蟲害防控技術規程》正在參加地方標準專家評審會的評審。該項技術規程從設施草莓病蟲害防治原則與策略、產地要求、防治方法等方面闡述了內蒙古設施草莓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為當地設施草莓的優質安全生產提供理論依據和具體操作規程。
制定技術規程讓更多種植戶掌握育苗技術
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研發的草莓脫毒種苗繁育技術,結束了呼和浩特市單純從外地進口草莓苗的歷史。目前,呼和浩特市每年需要約1200萬株生產苗,僅靠該院技術支持供應的草莓苗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作為科研院所,受限于人力、財務、物力,也不可能一味的擴大生產規模。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要讓更多的本地的專業合作社掌握脫毒草莓生產育苗技術才是關鍵。”隨洋說。
為此,該院從草莓苗繁育所要求的環境、母株選擇、基質處理、水肥管理、母株定植、苗期管理、病蟲害防治、壯苗標準等方面,將自己十多年來的技術細節進行了系統化的整理,積極申報地方標準,經歷了立項、公示、審查、備案等一系列流程,于2018年7月20日形成《設施草莓基質種苗繁育技術規程》地方標準并正式實施。
“除《設施草莓病蟲害防控技術規程》之外,今年我們還將牽頭編制《草莓常見病毒檢測方法》,給內蒙古地區草莓的育苗和草莓病蟲害防治提供指導和規范,從而提高本地區草莓的產量和品質,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這樣才有意義。”
要真正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必須把先進的理念、技術、和模式進一步推廣到全區的草莓種植戶當中去,才可以推動草莓產業的整體升級。為此,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于2018年先后在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北京市舉辦了四期不同形式的成果推廣活動,累計培訓草莓種植大戶600余人。特別是2018年12月舉辦的“草莓種苗繁育與綠色種植現場觀摩會”,來自臺灣、北京和生物院的專家從草莓種苗繁育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和營養調控、有機種植、電商銷售等方面做了詳細的專業講座,并通過現場觀摩,進行草莓種植相關知識的講解。
目前,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從草莓全鏈條技術服務與配套產品的提供,從標準制定到示范基地建設,從綠色防控到推動營銷,摸索出了一條草莓產業全鏈條服務新模式。
“這樣的模式,將逐步應用其他設施作物產業中去,進一步發揮我們院的生物技術集成優勢,為自治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隨洋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