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春風正勁,漫天黃沙吹得人睜不開眼睛,敖漢旗金廠溝梁鎮副鎮長陳樹偉帶領記者來到黑木耳養殖基地,記者在木耳大棚看到,排列整齊的木耳種包正安靜地在棚內“休養生息”,再過幾天,它們將在棚內“開花結果”。
金廠溝梁鎮副鎮長陳樹偉告訴記者,2017年5月,黑木耳養殖基地通過招商引資引進該鎮,建設標準化年產1000萬袋菌包廠,計劃總投資9500萬元。項目建設分兩期:*期投入資金3300萬元,已經完成投入生產。第二期投入資金6200萬元,打造黑木耳食用菌生產的全產業鏈條。利用脫貧攻堅的“三到”資金、壯大集體經濟資金和設施農業資金,將大棚擴大到100棟,并成立敖漢旗金廠溝梁黑金農業產業專業合作社,并注冊“敖金”商標,由合作社統一管理、收購和深加工。整個基地包括生活區、辦公區、堆料區、一棟生產車間和兩棟養菌車間。
陳鎮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袋菌包成本2.0元,人工費0.6元,每個菌包投入2.6元。每袋菌包可產出干木耳0.13斤,每斤干木耳按當前市場價格30元/斤計算,毛收入3.9元,除去投入可純收入1.3元。一個棚可掛2萬袋,每個棚可產木耳2600斤,除去成本可純收入2.6萬元。250棟大棚可產木耳65萬斤,除去成本可收入650萬元,效益非常可觀。
據了解,2018年7月,借著京蒙對口幫扶的東風,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鎮的玉泉村、香山村和西山村對口幫扶金廠溝梁鎮三個重點貧困村,為段木梁村、石匠溝村、設力虎村分別注入資金200萬元,共600萬元。并協調上級涉農資金和扶貧資金700萬元,共計1300萬元,在三個村共流轉土地400畝,建設木耳基地,每個基地建大棚50棟,幫助三個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鎮黨委、政府成立木耳產業辦公室,組建木耳協會。對木耳實行統一購進原料、統一品種、統一指導、統一商標、統一檢測、統一銷售的運行模式。村支部為生產主體,采用企業管理模式,通過集體生產方式獲得收益,村“兩委”班子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對效益分配進行討論研究,并報鎮黨委政府批準后方可實施。將每個環節的附加值都吸附在村集體的產業鏈中,獲得的收益70%用于貧困戶分紅,30%用于壯大集體經濟,從事村組公益事業。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委托鎮農經站對財務賬目單獨建賬,全權管理。村“兩委”班子嚴格按照“5321”工作法運作。
金廠溝梁鎮現有木耳吊袋養殖基地4處,總占地面積610畝,共有吊袋大棚250棟。據介紹,菌包廠投入生產,生產周期為5個月,每天用工70人,平均人員工資120元/天,務工收入達126萬元。木耳吊袋大棚生產周期4.5個月,4個基地每天平均用工300人,平均工資100元/天,務工收入達405萬元,解決了當地村民及貧困戶就近就業問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