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赤壁市陸水湖辦事處的安邦木材加工廠里,伴隨著流水線上機器的轟鳴聲,工人正熟練的對竹子進行切割、拋光。
32歲的鄧建安帶領著工人將一根根光亮的竹條整齊地碼在身后,它們將被運往武漢被制成大棚,身價倍增。
鄧建安,是崇陽縣桂花鎮仙坪村人,他的家鄉和鄰近的赤壁都是“楠竹之鄉”,擁有楠竹林146.9萬畝。“其實,創辦這個廠子,*初的想法就是不能讓家鄉的好資源白白浪費掉!”鄧建安說,過去因為家里困難,他中專沒畢業就輟學外出務工了,“在外的日子特別想念家鄉,夢里都是滿山的竹子。”
家鄉的農村田少、地少,山林多。近些年,隨著農村清潔能源工程的推進,大部分農村居民家庭都燒上了沼氣或天然氣,村民不再將竹子作為煮飯的主要燃料,山上的竹子長得越來越好。“一年栽竹,兩年出筍,三年成林,四年成蔭,五年賣竹度光陰。”正如民謠唱的一樣,這里的人們開始上山砍竹,掙點辛苦錢,“自己砍伐下來打理好的竹子,別人上門收購才給320元/噸”,鄧建安想,如果對村里的竹木資源進行加工,村民的資產財富一定成倍增長。
鄧建安的創業,就從竹子初加工開始,通過把山上的楠竹加工做成竹筷子,實現資源增值??捎捎谏礁呗愤h,交通不便,投入成本過高,產品效益過低,開始兩年虧得很慘,除了賠掉自己的全部積蓄外,還欠了一身外債。
山上交通不便,何不把廠子建到山下加工成其他更有效益的產品?
2009年,鄧建安打聽到竹重組集成材在國際、國內市場需求不斷擴大,鄧建安在山下的陸水湖辦事處租了一片空地,建起竹子加工廠。只不過,這*是把竹子破開,加工成規定尺寸的竹條。“這種竹條可以用來制作竹跳板,也可以用于搭建蔬菜大棚。”鄧建安介紹,每年除了吸引山東、內蒙古和東北等地客商上門收購外,他還利用自己精通網絡的優勢,進行線上銷售,使生意越做越大。
2015年,鄧建安開始擴大規模,新增木材加工項目,通過制作高密度板的夾心層,把本地的木材資源變成財富,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向恒大地產、嶺南生態文旅等多家知名企業供貨,所加工的產品除了銷往國內市場,還遠銷南非等地,年產值近800萬元,帶動全村30多人就業。“依托發展竹產業,讓楠竹走出深山,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綠色產業,竹子搖身變成‘香餑餑’。”仙坪村村支書陳早明說,“要想脫貧致富快,全靠產業帶,感謝鄧建安利用資源優勢,為村民們鋪就了一條致富快車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