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從牛馬犁杖到“變形金剛”——聽張國恩講他的農機故事
從牛馬犁杖到“變形金剛”——聽張國恩講他的農機故事
農業網   時間:2019/4/11 9:06:00  來源:長春日報  閱讀數:353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對這句話一定記憶猶新。“干了一輩子農機、農業工作,你要問我有啥感觸,這句話就是*的總結。”德惠市農機局局長張國恩以這樣一句感受頗深的話開啟了他的故事——見證改革開放以來德惠市農業機械化發展之變。
  
  張國恩,1981年進入當時的德惠夏家店鎮農機站工作,現為德惠市農機局局長、德惠市農業機械服務總站站長。39年的農事工作經驗,其中,有14年完全是與各類農用機械打交道,讓他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長春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歷程。農用機械由原來大量的牛馬犁杖、刨坑水種,到現在的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智能化,并隨之帶動了農業生產力的巨變。
  
  “科班出身”成了香餑餑
  
  “我是白城農機校建校第二屆學生,1981年畢業后分配到夏家店農機站工作。”“科班出身”的張國恩成了單位的“香餑餑”。“那會兒德惠還是縣城,共有309個行政村,村村都有農機隊”。幾乎天天“泡”在地里的張國恩對農機可是再熟悉不過了,連型號和馬力至今都記得非常清楚。“機車都是輪式拖拉機,型號是鐵牛55之類的,馬力在28到36之間。”
  
  “我們這兒是1982年全面分田到戶的,一般農戶家養不起大農機,所以當時還存在著大量牛馬犁杖,包括人工刨坑、人工收割等方式。”張國恩說,他記得當時有一戶人家,老兩口堅持人工種植,而兒子兒媳則支持買拖拉機,為此事竟然鬧了分家。
  
  接下來的十幾年,隨著國內制造業能力與水平的提升,農業機械的當前保有量大大增加,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增加了不止千倍。農業機械化作業的領域不僅包括糧食生產,還在向各種經濟作物延伸。農業生產得益于機械化的普及,衍生出了農產品加工業、副業、養殖水產業等。耕作模式也從簡單粗放的大田農業向運作起來效率高、管理方便的設施農業轉變,人們不但關注生產過程,更重視對產前+產后的鏈條產業的發展。
  
  從50萬元到2300萬元
  
  簽字時手直發抖
  
  2004年,國家《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中央連續多個1號文件出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力度不斷加大,使長春市的農業機械化駛上了快車道,農機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2008年末,我調任德惠市農機局,當時德惠市農機總動力是74.2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是3.6萬臺,其中40馬力以上的442臺,多數為中小型拖拉機;玉米收獲機32臺,其中自走式的不足10臺;水稻收割機不足100臺;水稻插秧機是326臺。這些機械多數為帶病或技術狀態不佳,不能滿負荷作業,使用效率很低。深松機、免耕播種機、高速乘坐式的水稻插秧機和玉米四行自走收獲機、高稈噴藥機、超過100馬力的拖拉機幾乎沒有。當時農機化水平也比較低,綜合農機化水平為63.1%。”張國恩回憶說,水稻異地收割成了一道風景線,“一到秋收時,南方的收割隊就一路北上,很多人家雇他們收割作物。”
  
  從2009年開始,隨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宣傳力度的加大,農機發展快速擴張。由于提前預料到了這個趨勢,2009年張國恩申報農機購置補貼時,大膽地填寫了800萬元,可誰也沒想到,當年春耕還沒結束,800萬元的額度已經用完了。他趕緊又向上級請示臨時追加額度,結果當年完成農機購置補貼呈現了幾何式增長,實現了2300萬元的額度,相比2007年的50萬元翻了45倍。“說實話,當時簽字時我的手都直發抖。”張國恩說。
  
  張國恩為記者列舉了一組農機購置補貼指標數據:2007年,50萬元;2008年,150萬元;2009年,2300萬元;2010年,3000萬元;2011年,5000萬元;……2014年,9700萬元。”張國恩說。
  
  這一變化徹底改變了德惠市朱城子鎮農民楊海超的生活。2008年,他家里只有兩臺東方紅904大型拖拉機,全家人在租種的10多公頃土地上辛苦勞作。2010年,楊海超成立了德惠市大楊子農機專業合作社。“當年我們享受國家政策,直接購買了大型收獲機,又配套了4臺免耕播種機。轉年我們就種了100多公頃土地,有了農機,生活就不一樣了。咱們的農機就是咱們的手,它能給你抓錢。”楊海超說。
  
  農機升級
  
  農民不種地也賺錢
  
  在德惠市大楊子農機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合作社有大小農機具近100臺套,從春種到秋收,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我們這兒*的農機就是1504拖拉機,一共有10臺,還有收獲機12臺,玉米收獲機是12臺。此外,如果田里的苗長高了也不怕,因為我們有4臺高桿撣藥機,而且現在植保都用無人機了。”楊海超介紹說。
  
  張國恩告訴記者,一臺美國產的凱斯籽粒玉米收獲機需要兩個人操作,早晚換班,*能收割15公頃玉米,即時脫粒,這相當于100個勞動力的日工作量,還能將秸稈都粉碎好了。“農機替代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將農民從土地上‘解綁’了,土地托管后,大部分農民都選擇務工,有的在鄉鎮企業上班,有的在合作社打工,農民收入多了,地里也多打糧了。”張國恩說。
  
  大數據時代
  
  都是你不知道的農機
  
  又是一年備春耕。“你看這免耕播種機,農民都搶著租,今年都沒夠用。”張國恩告訴記者,截至2017年年末,德惠市50馬力以上的大馬力拖拉機達到了6552臺,是原來的20倍左右。此外,還包括深松機484臺,免耕播種機652臺。保護性耕作的推廣讓農民改變了對免耕播種機、苗期深松機和秋季全方位深松機等機具的態度。“裝備結構有了極大的改變,裝備水平和作業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張國恩說。
  
  農機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也促進了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同時還極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作業效率,加快了農村勞動生產力的轉移和土地的流轉、規模經營。近年來德惠市糧食總產量一直穩定在21.5億公斤左右,農村勞動力轉移每年都要增加3個百分點以上,土地流轉率達到60%以上,經營土地模式超過200公頃的大戶近100個。每年春種、秋收、秋整地等環節的作業時間比過去縮短一半以上,作業速度快、效率高、強度低、質量好、不耽誤農時,為農業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裝備技術、作物生產與農業資源環境管理決策等科技前沿的“精細農業”技術,標志著21世紀的農機發展進入了“大數據時代”。
  
  “以后的農機基本會配有高精度傳感器,可以迅速收集環境、土壤與農田作物幾個樣本基本數據,再配有智能分析儀及等級相當的定位系統,很快可以運算出提供決策參考的數據,實現計算分析且能夠實現*定位、*控制的農業機械化作業。”*后,張國恩向記者展望了未來的農機發展前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uhaonan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