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標本”“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投入*、難度*、風險*的系統工程,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焦點戰役,是解決生存環境惡劣地區極度貧困問題的“知本”“治本”之策。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步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目標,2015年12月,貴州在全國率先打響了易地扶貧搬遷“*炮”。
根據規劃,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實施總規模為18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0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090個,規劃搬遷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人口的1/3、占全國搬遷貧困人口的1/6,是全國搬遷規模*、人數*多的省份。
為打贏這場工程浩大、規模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硬仗”,貴州結合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實際,總結以往易地扶貧搬遷實踐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六個堅持”的實施路徑和“五個三”的配套政策,為在較短時間內全面完成大規模移民搬遷任務提供了機制和政策保障,打造了易地扶貧搬遷的“貴州樣板”。走出了一條獨具貴州特色、又具廣泛借鑒價值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為全國尤其是西部地區深入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提供了借鑒。
幾年來,貴州搬遷安置工作加速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移民后續發展持續跟進,易地扶貧搬遷取得了突出成效。
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完成搬遷入住123萬人、占搬遷人口總規模的65.43%。
住進了新房子,能否過上好日子?這是一些人的疑問。問題是理論的起點,也是創新的源泉。據統計,貴州搬遷群眾對易地扶貧搬遷的總體滿意度超過98%。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涉及安置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更涉及搬遷群眾就業創業、社區管理、文化傳承、基層黨建等諸多方面。
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貴州探索出了堅持省級統貸統還、堅持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堅持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的有效做法。盤活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塊土地”,統籌就業、就學、就醫“三大問題”,銜接低保、醫保、養老保險“三類保障”,建好經營性公司、小型農場、公共服務站“三個場所”,探索集體經濟、社區服務管理、群眾動員組織“三個機制”。
實踐證明,“六個堅持”“五個三”聚焦“搬得出、穩得住”這條主線,是解決“搬遷誰、搬到哪里去、房子如何建、錢從哪里來”的可靠實施路徑和政策體系。
2018年8月,貴州省組織調研組,深入基層開展專項調研,制定了《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五個體系”:一要扎實抓好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保障好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完善醫療配套服務、社會保障服務和社區綜合服務。二要扎實抓好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搬遷勞動力全員培訓,加快安置點產業培育和發展,促進搬遷勞動力充分就業。三要扎實抓好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開展感恩教育,加強文明創建,加強社區公共文化建設,加強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四要扎實抓好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合理設置管理單元和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社區居民自治機制、治安防控機制。五要扎實抓好基層黨建體系建設,強化政治功能,健全組織體系,配強干部隊伍,完善工作機制,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今年初,貴州省決定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逐步從以搬遷為主向后續扶持工作為主轉變,從解決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辦”轉變,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
貴州省省長諶貽琴在2月份召開的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推進會上要求,全省要按照“六個堅持”“五個三”“五個體系”要求,繼續抓實項目建設、搬遷入住、拆舊復墾、風險防范等工作,全面落實就業、產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障等綜合配套政策,確保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圓滿收官、后續工作順利推進。
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也強調,貴州要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奪取脫貧攻堅決戰的全面勝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