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些造成嚴重食品安全事件后果的企業責任人,要從重處罰,罰到他們傾家蕩產!”李克強總理在3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近年來食品安全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人民群眾的期待仍相差較遠。
南京市的一家“外婆家”分店近期被查出重大食品安全衛生隱患:無健康證人員上崗、在洗菜池內清洗拖把等行為被當地管理部門頂格懲處*20倍的40萬元罰款。
40萬元罰款高不高?筆者認為,還不足以讓這家違法企業傾家蕩產。國務院明確要求,對違法違規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等相關責任人要進一步加大處罰力度,同時加快研究“終身逐出市場”等懲戒機制。要從法律程序上明確大額罰款執行部門,確保處罰規范合理,執法“利劍”更加有力。
近年來,地溝油、蘇丹紅鴨蛋、染色饅頭、瘦肉精豬肉等流入市場等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成為各界共同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近期,三全“豬瘟肉”水餃風波再次把食品安全問題推到風口浪尖上,食品安全問題更是央視“3·15”晚會*關注的領域之一。從一些小作坊里生產出來的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劑的五毛錢廉價辣條,喂養的飼料里放了添加劑的“土雞蛋”。近年來“3·15”晚會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食品經營者明知故犯。
因此,筆者認為,除了嚴厲懲罰,更要善于監管。此前國務院辦公廳已經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食品安全問題的整治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各類引發原因都需要監管和企業自身的嚴密杜防,食品溯源作為重要治理手段將得到市場和政府機關的進一步重視和應用。而食品追溯首要解決的問題是食品供應鏈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有數據顯示,我國68.2%的食品安全事件源于供應鏈上利益相關者出于私利的目的,在知情的情況下造成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這充分說明食品經營者的明知故犯是目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成因。食品供應者與食品安全監管者之間、食品安全監管者彼此之間也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食品供應鏈長、結構復雜、食品加工技術進步和新工藝的應用、參與主體眾多等特點進一步加深了食品供應鏈信息不對稱程度。
因此,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需加快推進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制度的建立,這是解決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關鍵。要把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作為地方地府的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要完善檔案內容完備性和標準性,盡快推動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真正全面覆蓋到整個食品供應鏈,實現檔案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及時更新,有力解決各監管部門間、食品供應者與監管部門之間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通過食品安全信用檔案信息網絡平臺,便于社會監督和消費者查詢,加強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的威懾力。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黨中央反復強調,要用*嚴謹的標準、*嚴格的監管、*嚴厲的處罰、*嚴肅的問責,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建議》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
“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李克強總理說,“必須堅決守住安全底線,確保食品安全,維護人民健康。”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草案)》,草案細化了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政府監管職責和問責措施,依法加大對違法違規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等的處罰力度,并完善了食品安全標準、風險監測等制度,確保食品安全,維護人民健康。筆者認為,這將為進一步加強監管奠定基礎。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