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伙計,咱都65了,也有低保,在家享享清福得了。”河北省易縣西山北鄉林泉村村民好心勸著貧困戶隰海山。
“倆字,不成!”隰海山回答得干脆。
林泉村在哪兒?狼牙山腳下,*的“狼牙山五壯士”英雄事跡就誕生于此。聽著英雄故事長大的隰海山,話語里透著倔強:“我腿腳還好,身體也沒毛病,為啥不給自己掙份更好的日子。”
脫貧致富,就需要這股子不等不靠的勁兒!可光有決心不成,更得有門路。年齡偏大,無一技之長,離家遠、費力氣的工作也基本干不了,像隰海山這樣的貧困戶想自食其力,路在哪?
這,也考問著他腳下這片土地。
巍巍狼牙山,蕭蕭易水河。坐擁這一方山水的易縣,抱著“金飯碗”,境內清西陵、易水湖等景區,享譽全國。可另一方面,易縣也不易。既是革命老區,也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全縣戶籍人口58.4萬,農業人口就有46.7萬人,貧困人口數量也不低。
怎么脫貧,如何致富?易縣瞄準旅游資源優勢,大膽提出“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以重點景區為支點,撬動景村一體化發展,讓農區變景區、農產品變商品。貧困戶則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景區打工、銷售產品等方式“鏈”入產業,多渠道增收,穩定脫貧。
閑人變成了忙人
對隰海山來說,好消息是附近的狼牙山景區,干活兒的機會多起來了。
原來,狼牙山景區從觀光游和紅色旅游起步,發展形成游山、玩水、滑雪、賞花等多業態四季游格局。每年,200多萬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面對“井噴式”增長的游客,配套服務得跟上。景區管理、食宿接待、工程建設用工、旅游產品深加工、攤點購物、花卉養護、衛生保潔……4000多個就業崗位應“需”而生。負責景區開發建設的中凱集團承諾,優先錄用貧困戶,年人均收入可達2萬元。
在村支書協調下,隰海山在中凱玫瑰園謀得了一份工,成為一名保潔員。工作不累,每月領工資,“掙”上自己的生活,隰海山“享受”得很踏實。
清西陵景區開發的體驗式旅游,讓周邊10多個貧困村的老百姓都忙活起來。當導游、做服務員,每年人均增收超過5000元。
“村里現在看不到‘閑人’了,都去附近景區賣東西咧。”安格莊鄉安格莊村位于易水湖度假區,村委會主任安丙午說,柴雞蛋、柿餅、薯干、粉條這些農家特產,游客都搶著買,“俏得很呢”。
如今的安格莊村,村內已無貧困戶,村民人均年收入上萬元。
貧困戶變成了殷實戶
今年60歲的尹金寶,是林泉村的五保貧困戶。無兒無女,且腿部有疾,行動不便。像這類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如何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
易縣的做法是,整合扶貧資金3000萬元,通過折股量化,入股河北戀鄉、中凱集團等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讓資產收益覆蓋7500多貧困戶,每戶平均增收465元。尹金寶的收入不止于此,村里為他額外爭取了1.2萬元入股資金,每年年底得到1200元分紅收入不說,三年期滿后,股金還將全部歸還給他。收入穩定了,老尹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有盼頭。
土地流轉收入,也讓貧困戶的腰包更充實。圍繞旅游產業發展,一座座現代農業產業園、景區生態觀光園在易縣紛紛建成。園區里,龍頭企業流轉土地種植牡丹、玫瑰、油菜花等景觀作物,片片花海吸引著游客。地“活”了,貧困戶家的收入比原來種植玉米,每畝高出500元。
如今在易縣,鄉村旅游業發展如火如荼。產業帶動下,2018年,全縣906戶1559人實現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47%,許多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殷實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