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樂至縣涼水鄉金光村、三河咀村等地的代耕代種水稻基地,為趕在春耕季節按時完成插秧,挖掘機正在田間忙碌作業,進行田型調整。
樂至地處丘陵地區,耕地多為高低不平的梯田及小塊,難以實現機械化耕種。通過田型調整,農戶們的小田將變為大田,田塊形狀變規則,促進了農業規模經營和機械化作業,讓閑置土地煥發出新的活力。
“涼水鄉有農田6100畝,2017年能滿栽滿插水稻的不足3000畝。三河咀村的7個組由于河道堵塞,碼口垮塌,閑置田達150余畝,常年無人耕種。”談及過去的農田耕作狀況,涼水鄉鄉長蔣合文心疼地說。
為此,涼水鄉黨委、政府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在金光村、三河咀村等地探索出閑置耕地“代耕代種”產業扶貧新模式,不但解決了農村耕地閑置現象,而且實現了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三河咀村村主任、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理事長羅良杰告訴記者,2017年上半年,三河咀村利用閑置耕地 “代耕代種”,通過“支部+協會”運作模式種植海椒、榨菜、中藥材共計30余畝,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5萬余元;金光村種植海椒、榨菜、花生共計30余畝,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3萬余元。
“從*年的情況來看,農戶通過務工掙了錢,對代耕代種模式十分認可,但從村集體經濟角度看,經濟效益并不高,除去人工費所剩無幾。”蔣合文說。
2018年3月,為鞏固閑置耕地代耕代種產業扶貧新模式成果,三河咀村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將該村7個組的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集約化經營,打破四至界線,調整田型,適應機播、機收新模式,獲得全面成功。
據統計,2018年三河咀村“代耕代種”水稻150畝,老百姓在基地務工,集體經濟專合社共發放了3萬多元的代管費,促進40多戶農戶通過務工增收,當年水稻畝均產量800斤,年底還為貧困戶承包田每畝發放了300斤黃谷。
三河咀村村支書李元俊介紹,由于嘗到了甜頭,今年全村有80%以上的農戶主動參與進來,代耕代種的水田已突破200畝,預計5月能全部實現機械化插秧作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