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外援”,買進口,叫外賣,上海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食品“流通城”,在便捷享受世界各地的美食的同時,也帶來了新形勢下的食品安全監管問題。今日,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公益宣講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召開,來自政府監管部門、相關產業、研究機構的管理者、經營者和學者齊聚,一同探討新形勢下的食品安全共治。
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協調處處長朱梓明在會上透露一列數據,分享了上海食品安全的形勢與任務,其中他提到2018年全市食用農產品總消費量在2600萬噸左右,其中80%要靠外省市供應才能滿足。同時,還有大量食品為“舶來品”——2018年,上海口岸進口食品多達20萬批次、523.9萬噸,批次和總量分別比2015年增加了37.93%和32.16%,各類“舶來品”中,肉類、乳制品、食用植物油是2018年上海口岸進口量*的三類食品,分別進口了120.5萬噸、108.7萬噸和105.11萬噸,相比2017年分別增加了27.03%、7.39%和30.31%。越來越多食品開始通過電商、超市、產地直營店等流通環節進入上海的千家萬戶。
上海海關食品處副處長王震宇也提到,早在2011年我國就已是全球*大進口食品農產品市場,進口食品農產品貿易額10年間增長了2.1倍。貿易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發展使得食品供應鏈從本地化為主向全球化方向發展,食品原料生產、成品加工、運輸儲存等環節早已跨越國界。
一方面過長的產業鏈其中任何環節信息缺失都會對食品安全監管造成挑戰,另一方面,消費者尤其是上海消費者對外賣、在線買菜、海淘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大,新形勢下非傳統食品安全問題突顯。對此,與會專家達成共識,新時代新形勢的食品安全問題需要聯合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擁抱科學技術手段,構建更“聰明”全面的信息網絡,提升監測技術能級,一同保障食品安全。
研討會由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陸伯勛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承辦。該中心成立于2005年,是隸屬于上海交大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機構,近年開展食品安全監測、食品加工與物流、食品營養等關鍵技術研究和創新,對社會各界開展食品安全知識教育培訓、第三方檢測等服務,已培訓全國上千家中小型食品加工和農產品生產企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