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廣饒縣大王鎮后稷家庭農場的現代化日光溫室大棚內,一排排整枝吊起的西葫蘆蔓上,已經結了不少嫩綠的西葫蘆。沿著大棚300米長的中軸線,兩條細長的軌道貫通南北,這是采摘西葫蘆時用到的運輸車的軌道。不遠處,幾位老農正在專心采摘個大質優的西葫蘆,準備一會兒裝車發往各地。
“這個大棚靠科技降低成本、提高產量,西葫蘆畝產能達到4萬斤!”后稷家庭農場負責人韓軍自豪地說。據了解,整個農場年盈利過百萬元。
后稷家庭農場共有大棚39個,這個占地10畝的現代化大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韓軍的*成功試水。
2017年,在大王鎮的大力支持下,韓軍建起了這個與周圍“格格不入”的大棚。農村人建大棚,一般都是壘砌三面厚厚的土墻,大棚中間靠水泥立柱支撐棚頂。而在這座現代化大棚中,卻絲毫不見土墻的蹤影。原來,這座大棚拋棄了以往的建筑結構,脫胎換骨,采用了時下非常流行的鋼結構。在建設之初,韓軍心里也沒有底,拋棄了大家都在用的土墻+水泥立柱的建筑方式,能行嗎?
事實證明,鋼結構的日光溫室大棚,不但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保溫效果絲毫不輸土墻大棚。“以前實用面積2畝的棚,光土墻就要占3畝,這些土地就這樣浪費掉太可惜了。這個鋼結構的棚不僅土地利用率很高,而且用上了新型保溫薄膜,效果非常好。說實話我開始真沒想到會這么好。”韓軍至今仍在慶幸自己當初搏一把的決心。
韓軍計劃今年再“改造”自己其余的蔬菜大棚,爭取讓所有的大棚都能用上“高科技”,走上“增產”快車道。該鎮農技站站長李強表示,未來,既節省土地又富有科技含量的現代化大棚將成為大王農業的“新寵”。
大棚建好后,管理成了重要課題。韓軍決定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來打理大棚。“你看,這個大棚里的溫度和濕度,我從手機上都能實時查看,各個出風口的情況也都能*時間知道,非常方便。”韓軍一邊說著,一邊熟練地操作著手機APP,大棚內部10個出風口的運轉情況一目了然。比起人工增減溫濕度,機器的*優勢格外明顯。
種大棚,澆水施肥是一項關乎收成的重要工作,更是必不可缺的支出成本。以往的大棚種植都是農民根據蔬菜的生長情況來判斷該不該澆水,該不該施肥,而且澆水和施肥是分開的,費時費力。“人工控制,難免就有出差錯的時候,有時候水澆多了,有時候肥施少了,都會影響*后的收成。”韓軍介紹,“2017年結合縣農業局實施的高效水肥一體化項目,我為這個大棚配備了‘秘密武器’——水肥一體化自動系統,通過智能化控制,實時檢測土壤的水分等相關參數,反饋給系統并自動控制灌溉模式,無需手動就能自動灌溉、自動施肥。”
據了解,這個現代化大棚每年僅自動溫濕度控制系統和高效水肥一體化項目這兩項,就能為韓軍節省人工費5萬余元,節省水肥6萬元,卻比過去傳統的人工管理增產達20%。
4月8日,在后稷家庭農場的倉庫前,來自東營市牛莊鎮的馬占元師傅正在把打包好的茄子裝車。平均每箱200斤的茄子,被他拖到運輸車后的自動升降磅上,稱重后隨著他按下磅上的開關,200斤的茄子穩穩升起至與運輸車的貨倉齊平的高度,輕松地將茄子拉進貨倉,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我這一車能裝5000斤,過去裝車得三個人,搬上搬下得忙活一下午,現在自己一個鐘頭就能搞定,還不累!”馬占元說。這個自動升降磅是韓軍的“發明”,從*初設計到后期制作,都是他自己一點一點琢磨出來的,升降支架也是他買來鐵管自己焊的。這樣的“創新元素”為韓軍節省了更多的人工成本。
“2018年初,我自己買了一臺秸稈粉碎還田機,西葫蘆和茄子收完之后,將枝蔓都打碎埋到地里,既節省了人工清理成本和時間成本,又能充當土地的肥料,真正實現了綠色生態的循環農業模式。”韓軍說。據了解,后稷家庭農場已帶動了所在的后賈村三分之一的農戶用上了秸稈粉碎還田機,循環農業帶來的優勢正吸引更多的種植戶,農業現代化正在這里孕育出鄉村產業振興的蓬勃力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