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在京舉辦了2018-2019年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促進項目實施交流活動。記者了解到,由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實施的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項目,今年選擇在山西、吉林、江蘇、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寧夏10個省份實施。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對實施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促進項目予以補助。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統籌相關因素測算下達補助資金。各省根據建設條件擇優確定不超過3個項目(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貧困縣申請項目),每個項目中央財政補助資金不低于1800萬元。同時,各地可按規定積極統籌整合其他相關渠道資金,集中用于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發展。
如何更好地實施特色產業促進項目?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說,要根據特色產業發展特點和產業開發需要,在實施路徑上著力把握幾個要點:
要選準主導產業,根據本地的資源條件,選擇1-2個優質特色產業,相對集中連片、規模適中。要打造全產業鏈,前端基地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中端重點發展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后端形成產加銷一體、農文旅結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格局。要培育經營主體,重點引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時注重培育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要創響特色品牌,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的要求,全程推進標準化生產、質量控制和可追溯制度,創響一批“鄉字號”“土字號”特色產品品牌。要構建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形式,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關系,主動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
項目實施涉及多個部門、多個環節,需要加強協作共同推進。省級農業農村部門要與財政部門協調聯動,部、省兩級鄉村產業部門和計劃財務部門要定期調度項目建設進展。要聚集資源推進落實,用好中央財政補助項目資金,大體上是每個項目2000萬元,重點用于基地、配套設施和平臺建設,整合其他項目資金,特別是貧困地區,與特色產業發展相關的項目資金要向項目區傾斜,要撬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參與項目實施的龍頭企業要拿出資金投入項目建設,同時利用金融等信貸資金支持項目建設。
去年啟動實施的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促進項目,在河北、遼寧等10個省區和廣東農墾開展的試點取得了積極成效,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組織方式,探索了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構建了多元化投入機制。各項目承擔地都成立了特色產業促進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明確了建設單位、資金使用、進度安排等重點內容,進行了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建立了專門的財務管理制度,確保資金安全。
目前項目取得了初步成效:打造了一批優勢特色生產基地,項目區共建設綠色標準化生產基地89萬畝;推廣了一批綠色循環生產模式,項目區基本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清潔生產制度,種養產業緊密銜接、副產物和廢棄物基本實現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培育了一批新型經營主體,項目共支持經營主體158個;創響了一批特色產業品牌,項目區新增綠色優質產品263萬噸;帶動了一批貧困戶就業增收,在32個項目實施縣中,貧困縣10個,安排中央資金2.23億元,帶動貧困戶3762戶,戶均增收2020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