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一個素餃子4分錢,肉的4分五,*下來,能掙七八十塊呢。”近日,在行唐縣獨羊崗鄉南差取村河北世泰現代農業園區里,貧困戶喬梅彥正和同事們熟練地包著這些“與眾不同”的餃子,一刻也舍不得耽誤。說它“與眾不同”,是因為這一個個小小的餃子既是貧困戶的致富“金元寶”,又是村集體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的產物。
“以前打零工碰上刮風下雨就沒法干活,每個月只能有千百塊的收入,負擔不了家里兩個孩子的支出。”喬梅彥告訴記者,現在自己把家里的5畝地流轉給了園區,除了租金,每月包餃子還能有兩千多塊的收入。另外,行唐縣還在南差取村餃子廠投入扶貧資金150萬元,年底村集體可實現利益分紅。
據了解,河北世泰現代農業園區,共有土地一萬余畝,涉及獨羊崗鄉、只里鄉2個鄉鎮6個村。園區內共有14家公司企業,涵蓋養殖、農產品加工、專業種植、旅游觀光等。帶動了建檔立卡貧困戶1828個,其中入股企業形式的有1390個,每年都能享受到項目分紅。
沿著餃子加工廠一路往西,記者看到農戶們正忙碌地在田間收割韭菜。“我們的餃子一共有九種餡,其中*受歡迎的就是韭菜雞蛋。”南差取村黨支部書記金國慶介紹到,這些剛收割的韭菜一會兒就運到車間用來制餡了。“今年南方雨水多,尖椒減產,我們的大棚尖椒趕上了好行情,批發價能賣到4元/斤。”去年才在園區承包了4個蔬菜大棚的劉佳說,剛采摘的蔬菜,馬上送到餃子廠用來做餡,另外的送到了批發市場,完全不愁銷路。
在園區的河北辰雨基業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的車間內,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擺雞柳、穿牙簽肉。“南差取村餃子中的肉餡就來自于這里。”辰雨基業董事長金瑞強說,公司主要是做牛、羊、雞、鴨等肉產品加工,去年的加工量在5500噸。其中有70%的肉產品來自園區自己的養殖戶,現在已經形成了集養殖、肉產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帶動了13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菜有了、肉有了,面粉也是園區自己種植的小麥磨的,再加上農戶們的一雙巧手,南差取村的餃子就這樣生產出來,銷往全國。靠著良好的品質,南差取村水餃每天的銷量達2噸左右,銷往京津冀等十幾個省市,實現收入近千萬元。
從面粉到肉蛋菜,再到人工,一個個餃子的誕生,背后折射的是一個農業全產業鏈扶貧的新模式,是當地龍頭企業通過帶動貧困戶實現就業,激活貧困戶內生動力的生動表現,也是河北世泰現代農業園區在鄉村振興中推進供給側改革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嘗試。
“下一步,我還準備在園區里搞個商學院,把農業專家請到田間地頭給農戶們講授新知識、新技術。”金瑞強說,扶貧先要扶智,激活貧困戶內生動力,這樣才能加快脫貧攻堅步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