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在鄉村轉悠,看到新生經濟的成長有點興奮。產業的選擇已成為社會和鄉村同聚的焦點,對著這些“眼見為實”的例子,想說點所思所感。
就產業選擇看,鄉村旅游是一種現實出路。幾十年的改革,新的發展因素畢竟建立起基礎,市場機制下,要素總是自然流入資源洼地。恰逢此時,鄉村旅游迎合著城市需求,利用鄉村綜合資源空間,企業家妙手連接城鄉市場,置于其中,說服鄉村,規劃設計、投資改造、網絡傳播,獲得了很好的產業效果。附著在這個“產品”上,優質農業產品、地方民俗文化和大自然多種恩澤,形成鄉村發展的綜合優勢,市場就做開了。
其實說鄉村旅游只是個代表。這樣的條件環境,適應城市需求,以鄉村和農業為背景,企業家主導,農民參與其中的,包括康健、文化、體育等多種城市需求內涵的新型融合型產業應運而生,風生水起、勢如破竹、并快速成長。眼下的產業選擇,沒有比這個行當更合適,花開花落自有時。
就投資主體看,進入鄉村的各種“勢力”中,企業不是*強的,但投資效率*,做到了有利可圖,這恰恰是振興的關鍵點,鄉村有了效益。在北京郊區,“隱居鄉里”“阿卡”“莊家”這類民營企業和“首旅集團”等國有企業都很活躍,其參與投資的鄉村,都有明顯變化和較大地發展,提高了村集體或相當一部分農戶的收益。
企業這類投資,服務人群鎖定“城市白領”,價格高出傳統旅游多倍,設計和改建理念實用前衛,鄉土文化、自然環境和標準化服務結合,成為投資成功的要訣。百姓受益水平隨企業擴大而不斷增長,喜上眉梢,美在心里,眼下是好處多多。
包括政府在內,在眾多投資鄉村的主體中,企業*為適宜,這主要是由主體的功能決定,什么功能干什么事。對鄉村而言,政府“花錢”的政策選擇,不要脫離公共服務的功能。在基層對不脫離公共性的政府投資,廣受歡迎,嘉譽不斷,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條件。政府投資于生產需要謹慎,因其特性和特長都不在這里,即使公共服務,有條件借助企業性質的組織來承擔的,也會比單純行政性行為更為有效。政府政策的重心,是把多種力量協調在一起。
在各類企業選擇中,民營比國有更具優勢。觀察實際效果,國有企業在*性、經營性效果和管理精細化程度適應鄉村的能力都不如民企。民企的本質在于靈活性特征,經濟型特性、綜合性特點,扎根鄉村、快速反應、隨時應變、隨機協調,這些能力都比國企在適應鄉村市場時有更多優勢。民企的投資者一般也是直接經營者,自己直接感受投資效果,老總天天“泡”在村里,談合作拉得下臉皮,講標準敢瞪眼睛,親手操作,手把手訓練,這些國企老總做不來。鄉村的分散性和農民性特點,國有經濟時有水土不服的情況。
企業家中有兩類人作用值得高度重視,一類是改革開放初期闖蕩于城鄉市場,辦過企業,有過經營實踐,甚至是發了財的,現在回到鄉村,成為管理者,他們占有兩頭優勢,一方面高度熟悉鄉村環境和人性;另外經過在外歷練,使他們高度認同并積極追求現代經濟形式,有著按現代理念改造鄉村的強烈主張。這種領頭于鄉村的基層干部,該用特殊政策給以肯定,以便招回更多的人。筆者所到之處,經濟社會蓬勃興旺的村莊,領頭人中這類居多。
另一類是有專業經驗、懂市場,能夠理解鄉村的民營投資者。其眼光獨特,有某一方面特殊的專長,或懂規劃設計、或懂土地政策、或專業從事過或十分熟悉網絡經濟。專業學問和實踐經驗、市場需求和資源要點、管理經驗和性格特征,都具備將鄉土資源和城市需求通過現代傳播手段組織在一起的才能,尤其是肯于在鄉村吃苦創業,不厭其煩幫助訓練農民。對這類人該從他們的成就出發,給予特殊的政策獎勵和支持,使他們順利進入并愿意長期在農村留下來。
對正在鄉村做事的人,筆者有三點建議:
不要寄托于去尋求特殊政策,可以爭取,但不要依賴,尤其是糾結于產權和金融政策達到企業要求的程度不易。心生的怨氣,只會降低自己的信心。關鍵是在實踐中找尋產權創新的合理形式和金融合作新的路徑。基層新的創造是新政策的基石。
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更要防止毀于農民的愚昧和情緒。現在指責農民的言論多起來,農民對一些不公平的社會政策的情緒發泄于社會,這是不良征兆。讓農民獲利,以利誘導,手把手傳授,農民會還以理智。
融合性產業的基礎是農業和農村。在產業融合時*易忽略這個基礎,旅游休閑越來越多,產業越來越偏出農業的方向而成為點綴,不真實的農業和鄉村環境*終會影響產業效益。在農村不能丟農業,保鄉村,還要做實農業。不用看得太遠,農業要借助市場效益來加強,*重要的是形成具有優勢的現代產業能力。雖是后話,雖也很難,但也要提醒,這是所以稱為鄉村的根本。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