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土壤更肥沃,糧食更健康”為主題的首屆現代自然農法與農業經濟研討會在揚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自然農法實踐者,就自然農法理念、推廣技術應用以及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等話題,進行了交流探討。
什么是“自然農法”?
與國家倡導的“藏糧于地”一脈相承
“自然農法主張充分挖掘自然自身潛力,盡可能減少人類行為,追求健康的土地,生產健康的食物,孕育健康的人。”參會嘉賓、遵循自然農法實踐多年的潘葉飛,早年畢業于吉林農業大學農藥與化肥專業,在一家農藥企業工作不久后深感“不適應”,遂選擇棄工從農,創立了“養地農”農場。“農場按照自然農法標準生產,一季水稻一季綠肥,讓土地休養生息后,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品質比過去好了太多。”潘葉飛說,自然農法的原則是維護土地的潔凈,不使用化肥和農藥,提倡充分利用健康土壤的力量,遵循自然,按季栽培,還原自然的生態環境并尊重生態環境,也只有這樣,農作物才能健康生長,人們才能吃到健康的農產品。
目前世界公認并廣泛實踐的自然農法概念,起源于《老子·道德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國低碳套稻栽培技術創建人、揚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顧克禮解釋說,所謂自然農法,就是遵循基礎自然觀的哲理,充分立足于自然力,高度利用自然生物系統,嚴格按自然規律實施的農作方法及其體系,和低碳套稻栽培技術措施相似,與國家倡導的“藏糧于地”一脈相承,綜合體現了環保、節能、節本、省工、優質、持續高產等低碳特點,被譽為永恒的、理想境界的農法。
土地“體弱多病”怎么辦?
不過量施用化肥農藥才是“*的良藥”
“自然農法并不是還原復古,更不是倒退的代名詞,而是強調按自然規律辦事。”參會嘉賓、來自臺灣的吳建隆,原來是一家電子芯片研發企業老板,前幾年關閉自己的工廠,投身自然農法實踐。他說,自然農法已經在英美日德韓等眾多國家推廣,原因是基于人們對常規現代農法的反思。常規現代農法又稱為石油農業,雖然對農業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但依靠過度的機械化、設施化和化學化,越來越暴露出環境污染、病蟲害加重、能源浪費、成本高昂、地力下降等弊端。
“土地也是有生命、會呼吸的,你不讓它休息,它就會‘體弱多病’,植物也會跟著生病、生蟲。”今年已經74歲的吳建隆認為,向土地無限索取是不科學的,“自然農法更講究生態平衡,土地上動植物的多元化和相互作用,不僅僅是農業的永續,也包含了其它物種于生態上的永續。”
遵循自然農法有何意義?
生產健康食品,守住藍天白云
“種田要憑良心、用良技、守良田,不能玩命往地里撒化肥農藥。”今年64歲的種田大戶趙可仁篤信自然農法,并且有著15年低碳套稻栽培技術經驗。他認為,尊重自然,返璞歸真,推行更有利于生態平衡的農耕生產方式,才能生產出“自己和別人一樣放心吃”的農產品。
“遵循自然農法,不光能為當代人生產更多健康食品,也能為后代留下凈土清泉,守住更多藍天白云。”來自廣西桂林的童志強表示,自己按照自然農法標準開展果樹、雞鴨、豬等的種養研究及推廣多年,“聆聽蟲鳴鳥叫,品嘗到蔬果原有的野性香味,這就是一種能讓人們獲得健康的生活方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