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浙江省稻漁綜合種養主要模式
浙江省稻漁綜合種養主要模式
農業網   時間:2019/4/16 10:24:00  來源:農村信息報  閱讀數:365

  自2016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三年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養殖模式,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湖北、安徽、江蘇等省,以及我省湖州市、嘉興秀洲區、紹興越城區等都出臺扶持政策,大力促進當地稻漁共育生態種養模式的發展。我省漁業、農技推廣系統積極開展示范推廣,為有效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積極作用。本報今日刊發浙江省稻漁綜合種養的5種主要模式,旨在為廣大種植養殖戶提供技術遵循和指導。
  
  稻漁綜合種養指通過對稻田實施工程化改造,構建稻漁共生輪作系統,通過規模化開發、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作,能實現水稻穩產、水產品產量增加、經濟效益提高、農藥化肥施用量顯著減少,是一種具有穩糧、促漁、提質、增效、生態、環保等多種功能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從生態學上講,是在稻田生態系統中引進魚(鱉、蝦、鰍、蟹)種群后形成的、以稻、魚(鱉、蝦、鰍、蟹)為主導生物的共生生態系統。我國稻田綠色種養歷史悠久,但是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稻田綠色種養才發展為一種漁業產業模式。稻田綠色種養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恢復發展階段(1953-1980年)、技術體系建立階段(1981-1993年)、快速發展階段 (1994-2006年)、轉型升級階段(2007-20010年)和新一輪高效發展階段(2011年以后)。“十二五”以來,為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充分發揮稻漁綜合種養在穩糧增收、提質增效、生態友好等方面的效應,我省漁業、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聯合養殖產業主經過技術創新、品種優化和模式熟化,稻漁綜合種養走出一條特色明顯、產業高效、產品安全、環境友好的發展之路,初步構建起一個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共贏的產業鏈,是經濟上劃算、生態上對路、政治上得民心,值得推廣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目前,我省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已從單純“稻魚共生”,逐步形成稻魚、稻蝦、稻鱉3大類典型模式,還有稻鰍、稻蟹、稻螺等其他模式。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在各地因地制宜,進一步本地化,特色明顯。據統計,目前我省稻魚綜合種養面積30余萬畝,遍布除舟山以外的10個設區市。其中,推廣稻魚模式26萬畝,畝均產水稻408公斤、商品魚36.9公斤,畝均效益2109元。麗水、溫州兩地發展規模居全省前列,占該模式總面積85%,推廣稻鱉模式1.5萬畝,畝均產水稻420.8公斤、商品鱉96.3公斤,畝均效益8544元。湖州、寧波、嘉興三地發展規模居全省前列,占該模式總面積62.4%。推廣稻蝦模式2.96萬畝,畝均產水稻446.7公斤、蝦類72.9公斤,畝均效益3508元。湖州、嘉興、紹興三地發展規模居全省前列,占該模式總面積71%。另外,我省還發展有漁菜共生模式3.8萬畝,主要分布在湖州、嘉興、臺州等地。池塘種稻0.81萬畝,主要在湖州、杭州和嘉興等地有示范推廣。
  
  現將我省主要稻漁綜合種養模式與技術介紹如下:
  
  稻鱉共生模式
  
  稻鱉共生是一種高效生態的種養結合模式,為我省首創。實踐證明,稻鱉共生每畝稻田可收獲稻谷500公斤以上,中華鱉150公斤以上,一般每畝產值上萬元,利潤在3000元以上,既穩定了糧食生產又增加了農民收入,解決了“政府要糧、農民要錢”的矛盾。稻鱉共生模式基本不用農藥和化肥,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還優化了土壤結構,提升地力。由于整個生產過程中基本不用化學投入品,生態、綠色安全,產品質量安全可控,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健康。通過在稻田中開挖一定面積的溝坑,并適當加固抬高田埂進行稻鱉共生,實現了一地雙收,有效拓展了生態漁業空間,被稱為稻漁綜合種養的“浙江模式”。
  
  1.工程改造
  
  (1)種稻鱉池改造。每口池面積在10畝以上,池底泥土保持稻田原樣,只平整不挖深。根據《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 第1部分:通則》(SC/T1135.1-2017)要求,暫養池面積占池塘總面積的8-10%。四周挖深30厘米,澆灌混凝土防漏防逃。上面采用磚砌水泥封面,地面墻高1.2米,能保持水位1米。進排水渠分設,進水渠在磚砌塘埂上做三面光渠道,排水口由PVC彎管控制水位,能排干池水,排灌方便。(2)稻田改造。以不破壞耕作層為前提,在稻田四周加固、夯實田埂,田埂截面近直角并在內側用水泥澆筑,或四周修筑堤埂,不滲水、不漏水。田埂或堤埂高度以0.8-1米為宜,方便蓄水;頂面寬40-60厘米,防止各稻田的養殖鱉相互間爬行混雜,影響科學飼養。若條件許可,進排水水渠設在堤埂中間,并在稻田相對成兩角的田埂上留有進排水口,方便排灌。進水口用60目的聚乙烯網布包扎;排水口處平坦且略低于田塊其他部位,設一欄水閥門方便排水,并設聚乙烯網攔防止中華鱉逃脫。溝坑的開挖。養鱉稻田溝坑數量視稻田的面積大小確定,位置緊靠進水口的田角處或中間,形狀呈長方形,面積控制在稻田總面積的 10%之內,深度50-70厘米。四周可用條石、磚或其他硬質材料和水泥護坡。
  
  2.水稻選擇
  
  一般選用單季稻為好。中華鱉養殖過的田塊較肥,水稻品種選擇以水稻高出稻田平面40-50厘米,生育期偏早、耐肥抗倒性高、抗病蟲害能力強、且高產穩產的早熟晚粳稻品種為宜。宜選擇栽植分蘗數大的、比較壯實的秧苗,適時早栽;適宜插秧時間為4月底至5月中旬,10月底水稻收割,能實現有效避蟲。
  
  3.中華鱉放養
  
  中華鱉放養時間可以選擇水稻種植之前或之后。如稻田親鱉種養模式一般在5月初先種早晚粳稻,宜手工插秧。5月中下旬放養親鱉。稻田商品鱉種養模式分兩種:先鱉后稻模式一般于4月上旬種植水稻(為防止鱉毀壞秧苗,預先將中華鱉圈養在坑內過冬),插秧株數為1株;先稻后鱉模式一般在5月底至6月上旬種植水稻,插秧株數為2—3株;7月中上旬放養從溫室轉移出來的中華鱉;稻田稚鱉培育種養模式一般在6月下旬種植水稻,7月下旬放養當年培育的稚鱉。在水稻收割后至11月底不再投飼,準備冬眠。
  
  4.養殖管理
  
  一般稻田親鱉種養模式畝放養數在 200只左右,放養規格為每只0.4-0.5公斤。稻田商品鱉種養模式畝放養數在500只左右,放養規格每只為0.2-0.4公斤。稻田稚鱉培育種養模式放養當年孵化的幼鱉數可提高到1萬只/畝。每畝用生石灰150公斤干法清塘,清塘后表層土用拖拉機翻耕1次,暴曬消毒。科學投飼,日投喂兩次,上下午各*。采用冬季進水,在處理池中進行過濾消毒。平時少換水或不換水,防止病害傳染和減少養殖污染。常年保持水位穩定,為鱉創造安定的環境。堅持每天早晚巡塘各*,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勤記養殖日志,做好記錄。
  
  5.注意事項
  
  (1)鱉病防治采用“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中華鱉放養前要用15-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15-20分鐘,或用1.5%濃度食鹽水浸浴10分鐘。稚鱉放養時要注意茬口銜接技術,溫差不宜過大,否則易患病。將經消毒處理的稚鱉連盆移至田水中,緩緩將盆傾斜,讓鱉自行爬出,避免鱉體受傷。(2)水稻病害防治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選用抗性品種,實施健身栽培、選擇合理茬口、輪作倒茬、災情期提升水位等措施做好防病工作。(3)防敵害。及時清除水蛇、水老鼠等敵害生物,驅趕鳥類。如有條件設置防天敵網和誘蟲燈。
  
  浙江清溪鱉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稻鱉共生模式”,實現生態與效益的共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uhaonan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