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紅棗期貨將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歷時兩年多的調研論證,這一業界翹首企盼的期貨品種終于在棗花次第開的時節有了結果。
我國是世界上*的棗生產國,面積和產量占98%以上。近年來,紅棗市場供大于求現象日益突出,棗價持續低迷,種植收益縮水,利潤空間收窄,現貨企業的避險需求日益強烈。隨著紅棗產業進入盤整期,標準化、規范化和規模化發展成為轉型的必由之路。紅棗期貨,被寄予厚望。
棗價穩一點“樹下交易”更透明
72歲的宋禮種了20年棗。他所在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烏塔木鄉庫爾貴村,因棗而富。“2010年前后棗價好,*能賣到五六十塊錢一公斤。”宋禮說,那時他家18畝紅棗一年的收入有70~80萬元。但*近這四五年,棗價持續走低。2018年一級若羌紅棗均價不到10元/公斤,30畝紅棗只收入了10余萬元。
即便如此,若羌已是紅棗市場的“價格高地”。在新疆阿克蘇、和田、喀什等地,2018年秋冬收購季紅棗價曾跌至3~4元/公斤,跌破6元/公斤的種植盈虧平衡點。
棗價低迷,供需失衡是根本原因。2005年以來,由于種植結構調整,加上較好經濟效益的刺激,我國紅棗面積和產量快速上升。2017年全國紅棗產量為562萬噸,較2005年增加了390萬噸。其中,新疆超過河北、山東、河南等傳統產區,成為*的商品化紅棗種植基地,2017年紅棗產量270萬噸,接近全國的一半。
種植快速擴張,消費則相對平緩。紅棗市場主要在國內,出口量極其有限;消費主要是原棗,深加工產品占比僅一成。“胃口”不好的市場要消化巨大的產量增量,短期內確有難度。
在買方主導的市場格局下,市場信息不對稱,直接擠壓著棗農的收益。產地的紅棗交易方式還是“樹下交易”。在新疆,每年都有大批外地棗商涌入,串通價格、壓級壓價的情況時有發生。“今天一個棗商來問,8塊賣不賣;明天一個來問,6塊賣不賣;后天再一個來問5塊賣不賣,農民就扛不住了。”長期關注棗業發展的若羌縣政協主席姜華坦陳,一些棗商就是抓住農民急于出售的心理操縱價格。
棗賤傷農,對收購方、加工方也是考驗。“哪一年沒看準,就有可能踏空、賠本。”新疆阿拉爾聚天紅果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俊強說,加工企業一般不敢大批量收購。若羌羌都棗業副總經理孫娟說,不敢多收加上倉儲能力有限,本地企業的原料往往只夠用半年,多數時候都是停工。
紅棗期貨上市,對棗農而言,能提供的價格發現的“晴雨表”,有利于建立良性的價格形成機制;對企業而言,有助于鎖定采購成本,開展套期保值,規避經營風險,做到“旺吞淡吐”。
標準能落地品級不再由棗商說了算
在價格低迷期,棗業集中度低、產業化水平不高等深層次矛盾暴露得更加突出。“產業的小、散、亂,在各個環節都表現得很明顯。”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據了解,在紅棗的流通和加工環節,像河南好想你、山西天驕等這樣上規模的企業屈指可數,家庭作坊類型的小企業、商戶數不勝數。“種植、流通兩頭都是散戶,中間缺少能扛得起來的龍頭企業”,收購、清洗、烘干、批發成了產業鏈上的主流。
以“中國紅棗之鄉”若羌為例。全縣30萬畝紅棗,年產7.92萬噸,本地現有倉儲能力約1萬噸,除河南好想你棗業若羌分公司和本地的羌都棗業外,沒有大加工企業。另有10余家合作社,主要從事清洗、分級、包裝等初級加工。
組織化、產業化程度很低,標準化也無從談起。干制紅棗(GB/T5835-2009)國家標準已修訂頒布十年,實際上很難落地。“在收購中,棗商各自為戰,一看二捏全憑感覺。”姜華說,若羌縣2011年就制定了全疆*棗業地方標準——“若羌紅棗標準”,但尷尬的是,這個標準未能推而廣之,不得已在2012年調低。
即便在生產組織化程度較高的新疆建設兵團,紅棗標準也很難統一。王俊強說,各個團場分別制定標準,再形成一個師的標準,*終也僅僅在阿拉爾管用。“紅棗倉儲都是按戶,張三的一級棗和李四的一級棗,可能就不是一回事兒。”
標準落不了地,“優質優價”很難兌現。“若羌紅棗”早在2006年就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但達標的產品在市場上并不具有競爭力,導致企業用標率很低。更尷尬的是,大量標稱“若羌紅棗”的產品打“價格戰”,若羌縣多年來付出大量精力打假維權。
據4月2日鄭商所公開征求意見的紅棗期貨合約和規則制度,基準交割品為國標干制紅棗,交易所也將對升貼水進行設定。期貨規則制度有利于推行國標,規范紅棗企業生產經營,推動整個行業的標準化進程。同時,依據標準化的紅棗品級設定合理的品級升貼水,可以引導生產主體按市場需求調整結構、提升品質。
更多市場要素進入加速經營方式轉變
要解決棗農增收乏力、產業化程度低、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等深層次矛盾,紅棗產業亟待轉型。
多年來,一些主產區的地方政府和行業龍頭在不斷努力。若羌縣實施紅棗提質增效工程,每年安排800多萬元資金支持棗樹間伐、生物有機肥使用等,舉辦紅棗節慶,培育紅棗品牌。阿拉爾聚天紅果業投資建設*紅棗交易市場,配套冷庫和加工廠。好想你順應消費需求,實行雙品牌運作模式,開發多品類的紅棗健康食品系列產品,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紅棗期貨的上市將引入更多的市場要素,這些終將成為產業轉型的催化劑。
事實上,在紅棗期貨上市調研論證的這兩年間,一些嗅覺靈敏的產業主體已經有所動作。
在若羌,位于315國道和在建的格庫鐵路(青海格爾木至新疆庫車)之間,若羌靖祥新絲路物流港兩座3萬噸的冷庫已初具規模。據規劃,2020年建成后,冷庫存儲規模將達15萬噸。建設方與期貨公司合作,參照期貨交割庫的標準建設,正積極申報紅棗指定交割倉庫。
在阿拉爾,聚天紅果業與阿克蘇農商行合作,于2019年元旦開展了模擬倉單質押業務。加工、收購企業將收購的原料棗儲存在阿拉爾紅棗交易市場,辦理模擬倉單質押,利用銀行資金支持進行新一輪的收購和加工,解決小微企業滾動發展的融資需求。據王俊強介紹,截至3月下旬,銀行已經提供了3000多萬元資金支持。他預計,待紅棗期貨上市,標準倉單質押運作起來,當地的棗業經營模式將發生深刻變化。
在河南新鄭,好想你在擴充庫容、積極申報紅棗期貨指定交割庫的同時,也調整著原料收購節奏。相關負責人透露,2018年之前,公司的采購模式是在兩個月內集中收購;基于紅棗期貨上市的判斷,他們去年開始分批收購,經營更趨靈活。
業內人士認為,紅棗期貨上市后,在其他農產品期貨品種上開展的“保險+期貨”、訂單農業等方式,也將有助于棗農穩定收益,產業主體實施風險管理,帶動全產業鏈上的轉型升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