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座談會在安徽合肥召開。不少省份進行了典型經驗交流。各地在推進“三品一標”產業高質量發展及食品安全方面有哪些值得推廣的地方特色經驗呢?
“比如我們黃山市出臺了農業投入品集中配送實施辦法,建成了農藥采購、配送、標識、價格管理、回收與處理、財政補貼等‘七個統一’農藥配送體系,實現鄉鎮一級配送覆蓋率*,村級配送覆蓋率80%,廢棄包裝物回收率60%以上,凈化了新安江源頭和農產品生產環境。”安徽省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耿繼光介紹說,安徽抓源頭管理、強化環境優化,全省推進綠色食品基地投入品*點200多家,每個農業縣達3家左右。安徽省食藥局、農業農村廳出臺了加強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銜接試點工作意見,將認證農產品作為準出準入條件。食品安全市、縣創建將“三品一標”納入重要考核指標來推動。農業農村廳建立了紅榜和黑名單誠信體系制度,將“三品一標”全部納入紅榜。
湖南省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朱建湘介紹,該省省政府去年下文明確規定,省財政對圍繞全國知名區域公共品牌打造的有關“三品一標”農產品檢測、認證費用予以適當補貼。該省去年已經出臺針對全省51個貧困縣“三品一標”產品檢測、標志使用、認證費用全額補貼和非貧困地區“三品一標”產品檢測費用全額補貼政策,共補貼資金795萬元。
上海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豐樂升告訴記者,在完善綠色食品審查和管理制度的道路上積極探索,從加強區級機構能力建設入手,建立建全下移續展工作制度。首先在崇明、金山兩區試點下放種植業產品的續展。市中心委托區級機構承擔所連轄區內擬續展企業的申請提醒、申請受理審查及現場檢查等工作,將在試點下放過程中對其工作程度和審核業務的質量把控方面予以重點關注和指導。在這兩區先試先行取得經驗的基礎上,中心將綠色食品續展企業的申請受理審查及現場檢查等工作全部下放至本市的各區。通過下移續展,緩解市中心機構人員少、工作量大的難題,充分發揮區、鎮兩級工作機構屬地化管理的作用。
“我省建立了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體系,企業配備有配件設施和管理人員,如實采集產品名稱、生產過程等信息,目前已有90%的綠色食品企業入駐平臺,搭建起生產、監管、消費三者之間的信息橋梁。”四川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閆志農稱。
“不僅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產品,還要積極引導產銷對接、促進消費升級,使生產、消費形成良性循環。省中心多次專題研究達成共識,將推動‘三品一標’優質農產品營銷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改變重認證、輕市場的思維慣性,探索優質優價激勵機制。”福建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周樂峰介紹說,2018年,福建省財政*列品牌農業專項資金2400萬元,各地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全省用于扶持品牌創建,品牌宣傳經費達3000余萬元,有力保障了品牌事業發展。2018年,對已登記的79個“地標”農產品進行摸底調查,梳理標志使用及品牌發揮作用情況,建立用枉法裁判企業數據庫,分層分級給予針對性宣傳支持。
“探索農業品牌扶貧新路徑,提出‘為農業產業扶貧插上品牌翅膀’為內涵,以‘三品一標’公共品牌建設為抓手,以把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認出來、管理好和推出去為目的。”河南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余新華介紹說,去年5月召開農業品牌扶貧現場會,成為河南省六個產業扶貧現場會之一。河南農業品牌建設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先導力量。
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王蘊琦介紹說,實施黑土地保護行動,在24個縣區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落實耕地輪作休耕試點任務1490萬畝。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65%以上。全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和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裝備配套率均達到70%以上。全省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1.8億畝,有機肥施用量達到1600萬噸,農業“三減”高標準示范面積達到3500萬畝。積極推廣“鴨稻共作”“漁稻共作”“蟹稻共作”、覆膜除草等生物物理生產方式,探索標準化生產新途徑,建立11個基地環境優良,種植技術先進,體系運行良好的有面水稻、雜糧有機農業示范基地,進一步提升全省基地標準化水平。
“年輕一代是未來‘三品一標’消費的主力群體,為增強教育效果,我們創作了一系列擁有知識產權的卡通宣傳畫、動漫宣傳片,以喜聞樂見的方式科普‘三品一標’品牌知識。”北京農業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歐陽喜輝介紹說,聚焦青年少科普教育,培育未來消費主體,與出版社合作策劃系列科普圖書,致力于打造當下*時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消費指南,為廣大讀者講述“三品一標”背后的故事。積極支持“三品一標”企業參與青少年啟蒙教育,同時把握“互聯網+”,運用新媒體推富力城企業品牌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