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星期,胡柚樹就到了花期,要提前補肥,做好剪枝和抹芽工作,不然掛果后果形不好,口感也差。”昨日,在沼山胡柚產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帶頭人劉家勝叮囑果農。
別看劉家勝談起種植技術有板有眼,幾年前,他也是一名普通果農,走了不少彎路。“以前對胡柚的種植技術了解不夠全面,畝產只有1200多公斤,每公斤約1元5角錢,除去成本,所剩無幾。”
2014年,正值劉家勝迷茫之際,市農業部門雪中送炭,將他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劉家勝系統學習了*先進的胡柚種植技術和市場拓展知識。
這兩年,劉家勝已實現胡柚畝產2000公斤,每公斤售價能達到4元,每年純利潤40多萬元。他還吸收周邊十幾戶農民加入合作社,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力,人才是關鍵。把更多傳統農民培養成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將有力推動我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因此,想方設法調動傳統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勢在必行。
有鑒于此,從2014年起,我市大膽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式方法。一方面,每年遴選300名農業帶頭人、農場主和種植大戶,納入培育對象庫;另一方面,聘請38名農業專家和12名鄉土人才,組建師資庫,根據不同類別、不同對象的培訓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還組織學員赴新型農業經營場所觀摩和實訓,確保農民真學、真懂、真用。
“我參加了3期培訓,做農業更有底氣了。”余國清是澤林鎮萬畝湖小龍蝦養殖合作社負責人。談起這幾次培訓學習,他說,從農業整體規劃到市場經營推廣,從標準化種植技術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從農產品加工到發展農村電商,從休閑農業到鄉村旅游,從農業品牌打造到三產融合……課程涵蓋現代農業產業的方方面面,幫他拓寬了創業之路。
利用培訓所學,余國清摸索出一套小龍蝦稻田生態繁育養殖模式,一畝田的純收入比單純種稻增加2600元左右,成為全國*個小龍蝦生態繁育地方標準的制定者,解決了我省小龍蝦育種難題。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認為,鄂州已建成全國*小龍蝦苗種生態繁育基地。2015年,萬畝湖被評為省級小龍蝦苗種良種場,其產品及模式得到農業部肯定,外地養殖戶紛紛前來考察學習。
“我們的小龍蝦苗種養殖,約占全部產值的70%,產品暢銷周邊省份及省內大部分地區。”余國清已成為我市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性人物,他帶動了260多戶農民一起養蝦。目前,全市蝦稻共生種養面積達到8.2萬畝,通過技術規范、生產規劃、產品銷售、財務管理、投入品配送、質量標準的統一管理,牢牢掌握市場話語權,人均純收入達到5萬元。
“五年來,我市一共投入了400多萬元,共開辦了50多期培訓班,每期培訓7至15天,確保農民參訓度和培訓實效性。”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五年來,我市已經培訓出1500多名新型職業農民,涉及農、林、牧、漁和農業服務、加工等,他們正在農業各個領域發揮著帶頭作用。
據市農業部門統計,我市通過培育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年收入是普通農民的2倍以上,從事特色農業產業的,甚至是普通農民的5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