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重慶主城*的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區,去年以來,渝北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緊扣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聚焦“五個振興”,在調整農業結構、深化農村改革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動農業發展穩中有進,農村面貌持續改善,農民收入穩步增長,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截至2018年底,渝北農業增加值達23.71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950元,增長8.7%。
堅持高位推動 政策體系基本確立
2018年4月,大盛鎮天險洞村躋身7個市級特色景觀旅游名村之列。這是繼被農業農村部評為第五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之后,該村獲得的又一殊榮。這個昔日“地處偏遠、不好開發”的落后村,因搭乘鄉村振興快車,成為今日渝北農旅發展的帶頭村,村民們依托自然資源、名貴中藥材等實現了增收致富。在渝北,很多的鄉村都在發生著同樣的蛻變。
為打造鄉村振興的渝北樣本,渝北區委區政府出臺了以《渝北區實施鄉村振興行動計劃》《渝北區聚焦鄉村發展難題*落實“五個振興”實施方案》為總攬,以農產品綠色、精品鄉村旅游、交通建設提升等“九大行動”實施方案為抓手的“1+1+9”政策框架體系。
為確保試驗與示范工作取得成效,渝北區突出“農旅文”結合,重點打造特色產業、特色民居、特色文化、特色生態,選取興隆、大盛、統景3個優勢突出的鎮和茨竹鎮放牛坪村、木耳鎮學堂村等5個不同類型的村,分層分類開展“1+3+5”鄉村振興試驗示范,抓點帶面加快建設重慶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區。
同時,渝北成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從全區各部門抽調40名精英骨干組建10個“1+3”督導工作組,到10個鎮全脫產開展為期3年的鄉村振興督導,初步形成高層定期決策、現場推動落實、嚴格考核激勵三大工作機制,時序化部署督導鄉村振興各項工作。
實施“八改六化” 農村面貌提檔升級
去年,膽溝村實施了人居環境整治,結合膽溝村的產業特色與自然風光,按照“桃李陌上,醉美膽溝”的主題,對村內的院落景觀進行設計,還原鄉村原生態生活情景;同時,開展農村環境“五清”和“五亂”專項治理,以庭院綠化美化、公共空間改造為重點內容,整治破舊房蓋和墻面,補種月季、三角梅等植物,改造農廁。
現在,膽溝村鄉村公路潔凈平整,農居白墻青瓦,一幅田園美景圖。臟亂差”變“白富美”的鄉村不止膽溝村一處,這樣的美景在如今的渝北農村比比皆是。
去年以來,渝北以“八改六化”為整治標準,以排危、拆棚、保潔、栽樹為重點,突出巴渝民居特色,抓點串線拓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禮朝屋基、聶家院子等13個示范點形象初顯,成功創建1000戶美麗庭院、13個綠色示范村莊。
同時,渝北出臺《渝北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渝北區農村危房整治9條》,通過“查、搬、租、拆、改、建、管、督、評”多措并舉,整治農村危房4892戶;并出臺《渝北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管理實施方案(2018-2020年)》,每社確立2名保潔員,通車村社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保持全市領先,新改建農村衛生廁所6060戶。
突出綠色高效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新開通的統大路上車輛川流不息,道路兩邊排列整齊的柑橘樹茁壯成長……大盛鎮青龍村通過宜機化整治,運用果園物聯網技術,建設現代化果園基地,如今,基地呈現一派生機勃發的景象。
去年以來,渝北全方位構建綠色高效生態產業體系,引領農業結構深度調整,為鄉村振興戰略聚勢賦能。圍繞“三花六果”,渝北聚力推動南北大道伏季水果產業帶、統大路現代化柑橘產業基地等5個集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于一體的萬畝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新增特色高效產業1.5萬畝,調減低效糧食作物1.9萬畝,糧經比調整至54:46。
同時,通過開展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推廣“林下+”等田間套種模式,實施土地宜機化整治4825畝,推進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增效、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重點工作,在重慶率先實現高毒高殘留農藥下架銷售。此外,渝北推出“渝北鄉愁”區域公用品牌,引導和鼓勵區內22家農產品綠色生產經營主體入駐“巴味渝珍”重慶農產品電商大平臺,新建成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18個、農產品追溯示范點45家,新培育市級*農產品21個,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4個。
此外,渝北還引進趙春江、榮廷昭院士及其專家團隊,成立農業園區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良種繁育工程研究和農業大數據智能化研發、運用和推廣,并與中冶賽迪公司共建全國*初級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全市*智能農業產業化實驗基地也落戶仙桃國際大數據谷,基本實現都市智能農業的種植、育苗、實驗、科學普及以及高端光電信息技術高效研發與應用轉化。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