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經輝煌。瑞金建政、翻天覆地。這里誕生了中國革命史上許多*:*個紅色政權在這里建立,*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這里是中國革命*個輝煌期:毛澤東思想在這里實踐成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這里探索,“八一”建軍節在這里確立,*的蘇區農村革命根據地以這里為中心建立,全國蘇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就在在這里。
從這里走向輝煌。兩萬五千里長征從這里出發,黨的*代領導集體在長征中凝聚,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從瑞金到延安,從延安到北京,中國革命一步一個腳印邁入新時代,共和國從這里走向輝煌。
七十年后再出發,如今這里見證新的輝煌。
如今瑞金,正在走向新的輝煌。2018年7月在贛南革命老區率先實現脫貧摘帽,從一個翻天覆地到另一個翻天覆地。
解民憂,惠民舉措扎根山山水水。
群眾辦事難,山區群眾辦事更難。辦事只進一道門,在瑞金辦事不出家門。“您好,這里是96333扶貧熱線,請問有什么可以幫助您的嗎”坐席員馬蘭一邊接聽熱線,一遍在筆記本上認真記下群眾訴求。從一個即將棄用的“冷線”到一個群眾反映訴求的“熱線”,96333是與扶貧相生相依的。為了解決山區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的難題,暢通他們反映實際的渠道,瑞金市開辟扶貧熱線,通過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受理、分派、解讀扶貧政策,解決群眾訴求。瑞金澤潭鄉鄧金林身患甲亢、妻子邱冬蓮患子宮肌瘤,兩個孩子都在讀書,生活極度困難,邱冬蓮聽鄉親們說96333能辦事,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撥通了電話,沒成想,第二天,鄉里干部就來了,很快籌集到了2萬多元交到她手上,“這真是救命錢啊,一個電話改變了我家的命運”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邱冬蓮仍按捺不住激動。“這種方法,就是讓群眾少跑腿,干部多跑腿,更加便捷的服務群眾”馬蘭說,據了解,一個席位每天除了解答扶貧政策,受理群眾訴求就有10多條,因為便捷、時效強,現在不只是扶貧,群眾只要有困難就會通過96333反映。在華屋蹲點采訪,記者和蔬菜種植戶華六慶聊起扶貧熱線,華六慶接口說道“扶貧熱線就是96333嘛,這個我知道,大棚水渠有幾次沒水了,上游給堵了,都是打這個電話,很快就解決了”。隨著“96333”知曉率的提升,服務平臺更成為瑞金市基層治理、基層黨建的重要載體,將監督考評融于日常。通過熱線回訪,實時群眾訴求辦結情況、扶貧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掌握;將黨建手機客戶端與信息化服務平臺對接,建立黨內超級“朋友圈”,全市兩萬多名黨員實時在線,黨內生活、學習實時展示;為提升基層黨員素質和能力,在發展積極分子和預備黨員時實行線上考試。
醫療保障、大病救助,遇有感冒發燒、腹瀉等小病,在缺醫少藥的山區村組里,群眾怎么辦?在山岐村記者和村民們好奇的圍在一個“新村醫”跟前,這是一個智能藥柜,日常所需的消炎藥、感冒藥、皮膚過敏藥、腸胃藥林林總總數十種,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實現自助拿藥。同時智能藥柜還有輔助診療、遠程會診等功能,通過語音、文字輸入等方式,對病因確診,進行診療。對此村民表示,小病不出村,小痛自己醫。再也不用為了一副藥趕夜路了,沒了藥,不識字,可以照著藥盒上的字自己去取藥,太方便了。
筑起希望路、養起致富蛙
一條路對一個鄉村、一戶人家有多重要?崎嶇盤旋的山路在密林中蜿蜒,拔英鄉就在大山深處。“這里村民苦,沒有路,守著金山討飯吃,這里村民勤勞,把山當田耕、把竹當菜種”拔英鄉黨委書記劉小林說。劉小林已是老拔英了,在這里工作近10年,2016年換屆,他本有機會去條件好一點的鄉鎮,但他還是留了下來,為了讓干部安心在這里,在脫貧攻堅緊要關頭,他帶頭把戶口也遷了過來。從近20%的貧困發生率到如今僅剩24戶80人未脫貧,在他看來,路的修通太重要了。“2017年路修好了,我們的農副產品走出了大山,也節約了人力物力成本,更為今后發展打下基礎,比如我們的毛竹,雖然價格和以前一樣,但現在一噸節約成本100多元”。2017年的春節,邱坑村格外熱鬧,對村民陳運嬌來說更是個幸福的春節,陳運嬌娘家來了20多人來看她,大伙至今仍不時提起當時場景。陳運嬌是邱坑村的媳婦,娘家就在隔壁澤潭鄉,從1995年嫁過來直到2017年,娘家人都沒有來過。“路太不好了,挑著擔都難走,到鄉里要四個小時,到市里要走*,我娘家人不是不想來,是來不了,就有*舅舅來,半路上翻山,表弟就暈倒了”。路通了,陳運嬌心思也活了起來,開始琢磨如何發家致富。她考了駕照,把山里的筍干、紅菇、蜂蜜等土貨運出去;邱坑村山好水好,她學了養蛙技術,在村旁租了土地,蓋起養殖場,養起了石蛙,現如今石蛙已經有了數百只,一斤能賣100多元,而且市場供不應求,她說“下半年石蛙就可以上市了,一個石蛙就是百十元錢的收入啊”。
栽下搖錢樹,一個臍橙帶動一方發展。
在瑞金除了滿城的紅色文化,撲面而來的是甜香的臍橙花香。隨處可見的臍橙樹在路邊、在房前屋后,在山間。翠綠的臍橙樹葉、淡淡素雅的臍橙花蕊,入眼滿是點綴白色的綠的海洋。當地群眾是這么評價臍橙的:一畝臍橙一萬塊,靠它致富來得快。黃柏鄉龍湖村老果農鄧大慶今年已經63歲了,從1998年開始,他先后嘗試種植青梅、甜橙,由于當地氣候水土條件影響,規模小、市場波動等原因,沒有銷路、賣不上好價錢,先后虧本17萬多元,禍不單行,股骨頭壞死在2006年也找上了他,種植失敗,沉重的醫療費用使得他債臺高筑。
到了銷售季,看著16畝的甜橙已經成熟卻無人問津,2012年他狠下心來,800多株甜橙全部拔掉,改種了臍橙,到了2014年掛果,當年就全部銷售一空,有3萬多元的收入,之后4年,收入更是一年翻一番,靠著16畝的臍橙,2015年12月他順利脫了貧。說起臍橙,鄧大慶就忍不住激動“今年又有300多株初掛果,明年還有100株,是臍橙讓我從貧困中爬了出來”,看著臍橙,他高興地說今年臍橙長勢好,產量高,又是一個豐年年。
在偏僻山區,臍橙產業也燃起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澤潭鄉永紅村,鄧秀波是光榮的“紅三代”,爺爺是紅軍烈士,父親參加過武裝隊,當過生產隊長,而他自己也入伍參軍7年之久,退伍之后回到家鄉務農。從前年他開始開荒山種臍橙,現在已經有1500多株了,看著漫山的臍橙花,他不禁談其他的奮斗目標“計劃再擴50畝,爭取三年后每年收入破百萬”。他說“有產業就有希望、有信心,之前沒產業,天天起床不知道干什么,現在天天早起干活”。
如今瑞金臍橙已經打響名氣,全市種植面積達15.6萬畝,形成了贛南臍橙主產區,每年11月臍橙豐收的季節,大小采購商、貨運車輛云集這里收購臍橙,臍橙產業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物流、電商、餐飲、住宿等行業在這里格外興盛,在黃柏鄉、在武陽鎮,旅館、飯館林立,超市、商店眾多,不少電商、物流在這里設立了分公司。
2018年瑞金交了一副閃亮的脫貧答卷:綜合貧困發生率降至0.91%,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0.2%,達到11355元。城鄉面貌深刻巨變、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紅色旅游全面提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脫貧更要致富,瑞金正昂首邁入全面小康快車道,新的輝煌就在前方。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