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做大做強蔬菜產業
農豐村位于南渡江畔,周圍是廣闊而富饒的土地,給該村的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一直以來,村子以種植蔬菜為主要經濟來源,村民們世代種菜的歷史就有百余年,擁有豐富的種植經驗。然而,過去的蔬菜生產模式全為散戶種植,生產發展沒有形成組織化、規模化。
“過去,農豐村基礎設施較差,相對其他村來說,這里的資源、風景區、村莊特色都不突出,集體經濟薄弱,是典型的‘空殼村’。”農豐村駐村*書記楊再東告訴記者。
轉折發生在2018年,為發展集體經濟,提高村民收入,農豐村成立了農豐惠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并推出“濃豐農”品牌葉菜,打破傳統銷售方式,把優質葉菜從田間地頭直接供應到市民餐桌。據統計,合作社運行頭3個多月收入便已突破30萬元。
“我們舉辦了幾次蔬菜進小區活動,濃豐農蔬菜的品質、口感贏得了小區居民的高度肯定,反饋非常好。”楊再東介紹,經過幾次試水,今年4月20日,合作社與東華創展(海南)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推進的蔬菜進小區項目開始運行測試,這也標志著濃豐農蔬菜正式啟動了田間到餐桌的直供嘗試。
項目選擇南海綠洲和怡海花園兩個小區作為測試推廣點,得到了小區居民們的熱烈歡迎,準備的640斤蔬菜和200斤豆角很快銷售一空,大大增強了村民增收致富的信心。
能人帶動 凝心聚力發展鄉村
“鄉村發展的核心是人才,駐村的重點要選好帶頭人,凝聚一股干事創業的力量。”楊再東說。
據悉,農豐惠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楊再東就確定了3個人選:一個是理事長鄭義活,也是下屯村的村民小組組長,村里對他的種菜能力、致富能力都心服口服;二是村黨支部副書記陳學書,他對蔬菜種植有一整套技術,特別是農藥控制、口感控制;三是涵樂坡的村民小組組長陳道禮,他做了20多年的蔬菜批發。以這3個人為基礎,又動員了10來個人組成了一個核心團隊。
這些人選果然沒有令人失望。2018年底,*批蔬菜搶收,正是海南*冷的時候,很難叫到工人,看著菜很快便要爛在地里,這時合作社的核心團隊成員們卻把家人們全部叫出來通宵加班。“當時下雨,車進不去,全是泥路,2萬多斤蔬菜全靠他們用肩膀從地里扛出來,我當時的確被感動了。”楊再東回憶道。
作為鎮里聘用的“田教授”, 陳學書有著幾十年的種菜經驗,“在村民種植過程中,我會提供種菜技術指導,并傳授我自己的經驗,讓他們少走彎路,增強信心。” 陳學書說。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擴大合作社種植面積,并計劃打造蔬菜產業公園,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讓村民吃上旅游飯。”楊再東駐村9個多月,給他*的感受就是,村民們團結起來能做很多事,他們用自己的土辦法和智慧能解決很多問題,一個村只要有一幫這樣的人,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就有了基礎和底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