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磷肥: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并舉   
磷肥: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并舉   
農業網   時間:2019/4/25 10:19:00  來源:中國化工報  閱讀數:390

磷肥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我國磷復肥工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品種到復合肥料,高濃度復合肥從大量進口到自給有余的巨大飛躍,磷肥產量躍居到世界*位。”中國磷肥工業協會原理事長林樂告訴記者。

  林樂介紹,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沒有磷肥工業。直到1958年,在前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在南京建成了*個年產40萬噸的大型普鈣廠,宣告了我國磷肥工業的誕生。

  我國的磷肥工業,至今已走過了60年歷程,大體可以分為兩個發展階段:

  *階段,即從低濃度(平均有效養分14%P2O5左右)磷肥起步,建立起了我國磷肥工業的基礎。

  在農業增產急需磷肥的情況下,繼南京、太原以后,我國于上世紀60年代在廣東湛江、湖南株洲、湖北大冶和安徽銅陵分別建設了年產20萬噸的中型普鈣廠。與此同時,以地方政府投資為主建起了一批年產5萬~10萬噸的小型普鈣和鈣鎂磷肥廠,使我國的磷肥工業形成了大、中、小型相結合的發展格局。直到1990年,這兩種低濃度磷肥,仍然占據我國磷肥產量的94%以上。在當時只有中低品位磷礦可用,技術缺乏、資金不足的條件下,普鈣和鈣鎂磷肥,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至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 同時加強自主開發,加快發展高濃度復合肥料。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大型化、高濃度、復合化、多規格、多品種專用肥的發展成為世界磷肥的發展方向。到了上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高濃度磷復肥的產量已占磷肥總產量的70%,而我國當時基本上還是空白。

  我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進口磷酸二銨和氮磷鉀復合肥料,到1998年,進口量*多時達到580萬噸實物量,年花費外匯10多億美元。

  1978年,改革開放后,原化工部立即組團前往美國等西方國家,對磷硫鉀礦和復合肥料進行專題考察調研,確定了大打磷硫礦山之仗,堅持精料政策,充分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加快發展我國高濃度磷復肥的發展戰略。

  從1980年開始,我國先后有15個工廠、3個磷礦、1個硫鐵礦、1個鉀礦,陸續從國外引進技術和設備,在1990年后相繼建成投產,對提高和改善我國高濃度磷復肥的生產技術、裝備水平、產品結構發揮了重要作用。隨后,我國在消化、吸收、創新和國產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僅能自主進行優化設計,挖潛擴能,而且使新建裝置的投資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對改變我國磷肥工業落后面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林樂介紹說,我國磷礦資源的特點是以中低品位礦為主,雜質含量高,而引進裝置必須要以優質磷礦為原料。為了加快發展速度,降低投資成本,原化工部組織有關工廠、大學和科研設計單位,直接利用中品位磷礦為原料,成功開發料漿法生產磷酸一銨,于1988年建成了3萬噸/年示范裝置,并以此技術對80多個小普鈣裝置進行改造。在此基礎上又開發成功低溫氯化鉀轉化生產硫基氮磷鉀的技術。這兩項自有知識產權技術開發成功,大大加快了我國磷復肥的發展速度。通過技術創新、挖潛改造,磷酸一銨裝置不斷向大中型規模擴展,新建裝置單系列*規模達到了30萬噸/年。現在,應用這兩項技術生產的產品產量占磷肥總產量60%以上。其中粉狀磷酸一銨為加快發展復混肥提供了充裕的原料。

  “采取引進技術和自主開發并舉的方針,相互借鑒和促進,是我國高濃度磷復肥得以高速發展的關鍵。”林樂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inwenwen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