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糧食的豐產豐收,全國產糧大省黑龍江每年1.3億噸左右的秸稈如何處理一直是個現實難題。前不久,黑龍江新天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多年的科技研發與技術集成,攻克了多重技術難關,實現了在北方高寒地區-14℃——-15℃的低溫環境下秸稈沼氣持續產氣和高效利用,拓展了利用秸稈生產生物質天然氣的新渠道。
據黑龍江新天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孫鵬程介紹,沼氣技術在北方使用*的技術難點是冬季低溫環境下不產氣,或是產氣效率低。為解決高寒低溫地區秸稈沼氣不產氣或產氣少的問題,更好地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就地消化秸稈資源,該公司為這個項目投入數千萬元,建設了3000立方米的大型菌種發酵池等設備,歷經2個冬天,經過500多次試驗,通過了-38℃低溫考驗,目前已平穩運行了300多天。
去年12月24日,農業農村部沼氣產品及設備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在-14℃——-15℃的低溫環境下,對這家企業利用作物秸稈生產沼氣進行了檢測,檢驗報告顯示:沼氣成分甲烷為50.41%,二氧化碳44.8%,氧氣0.33%,硫化氫0.003933%;容積產氣率4.2。
據了解,容積產氣率是國家農業行業標準秸稈沼氣工程工藝設計規范對秸稈沼氣工程工藝的主要技術參數要求,指每立方米厭氧發酵裝置容積24小時產生的沼氣量。容積產氣率要求中溫發酵≧0.8,高溫發酵≧1.0,而4.2容積產氣率遠遠高于國家標準。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對該技術查新報告結論為:該項目經過多年研發和反復實驗,在農作物秸稈制作沼氣技術工藝上取得重大突破。該企業以風干玉米秸稈為原料,使用優選、培育、化高溫菌種,采用3H(高溫、高濃度、大比例)高效厭氧發酵工藝,結合由德國引進的推流式生產工藝,自制36立方米全水浴保溫厭氧發酵裝置制沼氣,將發酵固體滯留期由傳統的30天左右縮短為8天,池容產氣率達到3.6(全池容3.6,有效池容4)以上,是國家標準(0.8——1.2)的3倍多,發酵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這項技術的突破,將極大降低秸稈制沼氣的投資成本和運行費用,縮短投資回收期,使秸稈沼氣項目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為秸稈沼氣工業化、產業化奠定了技術基礎。
該公司技術員張洪禹介紹說,這項技術原料為純秸稈,3H高效厭氧發酵工藝,創新優化集成實用技術,選育馴化獨特高溫菌種,優化發酵濃度和動態調整干物質參數,采用推流式全混合攪拌,發酵水力滯留期由以往的30天左右,縮短為8天,短滯留,快循環,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據測算,當地每2畝地可產秸稈1噸左右,1噸秸稈可生產沼氣250——260立方米,生產沼渣0.5噸。沼渣可生產有機肥,也可直接還田發展循環農業。
孫鵬程說,秸稈沼氣可以直接利用實現沼氣電熱肥聯產,但這并不是*的方式,依然有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是進一步加工成生物質天然氣。250立方米沼氣可提純生物質天然氣125立方米,二氧化碳固化為工業原料。今年,該公司正在建設年產生物質天然氣1000萬立方米、產沼渣顆粒有機肥4萬噸的秸稈利用項目,有5個3600立方米的發酵罐,每天消耗秸稈240噸,年消耗秸稈8萬多噸,公司所在的蘭西縣榆林鎮18萬畝耕地所產生的秸稈能全部消化掉,當然企業的投資回報率也相當可觀。
這一關鍵技術的取得和應用,還極大降低了秸稈制沼氣的投資成本和生產運維費用,縮短投資回收期,使秸稈沼氣項目有很好的經濟效益,為秸稈沼氣提純生物質天然氣這一新能源的產業化奠定了技術基礎。孫鵬程說:“以公司日生產1.5萬立方米秸稈沼氣為例,如果每個3600立方米的厭氧發酵池,按以前的發酵技術每池容產氣率為1計算,日生產1.5萬立方米則需要建設4個3600立方米的發酵池,每個發酵池的土建投資和配套設備投資約650萬元,4個池投資共約2600萬元。如果應用3H高效厭氧發酵技術,1個厭氧發酵池*就能生產1.5萬立方米沼氣,可節省3個厭氧發酵池的投資成本1950萬元。如應用到工業化生產中,其生產運行費用和維護費用也將大大降低。”
秸稈生產生物質天然氣不僅使秸稈實現變廢為寶,也為農民開辟了生財之道。榆林鎮林旺村玉米秸稈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海告訴記者,該合作社有12套秸稈打包處理設備,去年在哈爾濱市松北區打包出地秸稈15萬畝,每畝補貼40元,除去成本每畝有近10元的收入。在榆林鎮,他們去年為新天地能源公司送秸稈4000多噸,這部分秸稈每畝打包出地到送到工廠成本是70元,企業收購價110元。隨著企業新項目的投產,今年他們將重點放在為企業服務上,爭取把榆林鎮更多的秸稈收上來,運輸半徑在5公里以內的都有錢賺,可實現在家門口掙活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