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家實施馬鈴薯主食化戰略5年以來,我國已有超過七成消費者聽說過馬鈴薯主食產品,國內共研制不同馬鈴薯占比的主食產品360余種、馬鈴薯復配粉與主食產品*配方56個、家庭烹飪方法32個、加工工藝35套、主食產品加工設備16臺、建立示范生產線32條、申報和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20余件…… 日前,在山東省滕州市召開的2019年度全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聯盟年會暨第十一屆中國(滕州)馬鈴薯科技文化節上,這一系列耀眼的成績被一一公布,“馬鈴薯主食”已從*初的一種概念變為真實產品,擺上大眾餐桌。會議提出,馬鈴薯“二作區”將成為未來主食化產業發展新陣地。
二作區區域季節優勢明顯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全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張泓介紹,二季作區在業內俗稱“二作區”,中國馬鈴薯種植區劃為北方一作區、中原二作區、南方冬作區、西南混作區幾大區域。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看來,滕州不僅是農業農村部授予的“中國馬鈴薯之鄉”,而且也是二作區馬鈴薯主食加工的重要產地。此次活動旨在展現聯盟各成員單位的階段性成果,共同分享科企合作、成果轉化的新模式,共同探討聯盟發展、產業升級的新途徑,共同開辟二作區馬鈴薯主食加工新陣地,共同推動馬鈴薯主食化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此次會議重點圍繞“馬鈴薯二作區主食加工技術模式推廣”開展系列活動,特邀專家就馬鈴薯二作區主食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等主題做了報告,馬鈴薯主產區百名農業局局長與嘉賓、專家展開互動研討。此外,與會人員深入滕州市開展實地調研觀摩,現場考察4家滕州市馬鈴薯產業示范企業,針對二作區馬鈴薯主食加工模式進行了交流。
滕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廣耀在介紹滕州馬鈴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助力鄉村經濟振興情況時表示,滕州是二季作區面積*、產量*、效益*的縣,經濟效益顯著,畝均效益8000元以上。“培育壯大馬鈴薯加工產業集群,積極創建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力發展馬鈴薯煎餅、饅頭等主食產品加工,創新研發馬鈴薯飲料、馬鈴薯餅干等休閑食品;積極發展馬鈴薯鮮切菜、鮮馬鈴薯出口等成為今后產業發展的著力點。”李廣耀說。
隨著人們對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認識逐步深入,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在全國9省7市120余家企業轉化應用,示范應用成效顯著,引領和支撐了馬鈴薯主食產業發展。
戴小楓進一步解釋,中原二作區區域范圍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南、華北平原黃河下游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河北省中南部、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蘇省、上海市、湖北省北部及湖南省東部。
二作區馬鈴薯生產情況為春秋二季作,以春播馬鈴薯為主,秋播馬鈴薯為輔。春播馬鈴薯一般1-3月播種,4-6月上市。秋播馬鈴薯8-9月種植,11月至翌年2月前后上市。上市時間正好補充南北方市場空當,價格優勢明顯,在調劑南北方菜用薯淡季市場方面具有獨特的區域和季節優勢。
戴小楓表示,華北平原應適度發展早熟馬鈴薯,拉開收獲上市時間;華中地區以山區、丘陵和平原盆地為主,山區立體氣候特征明顯,可發展馬鈴薯種薯和加工原料薯生產;平原地區種植早熟馬鈴薯,作商品薯;湖北、湖南可重點利用冬閑田發展馬鈴薯生產,不與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主糧搶水爭地,形成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開拓馬鈴薯產業扶貧新模式
雖然二作區馬鈴薯在生產和價格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其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在全國馬鈴薯主產區百名農業局局長與嘉賓專家開展互動研討會上,張泓就我國馬鈴薯二作區主食化產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了分析:二作區馬鈴薯生產中所用的種薯大多是從北方調入或自留種,種薯市場較為混亂,以商品薯代替種薯坑農、害農現象十分普遍,并存在菜用薯品種多、低海拔區域多、化肥農藥使用多的問題。此外,初夏收獲氣溫高、濕度大,馬鈴薯貯藏庫貯藏窖不足,鮮薯含水量大,不耐貯藏也是二作區馬鈴薯生產現存問題。
張泓認為,二作區馬鈴薯主食加工能力有待提高,馬鈴薯加工企業要積極尋找適合二作區的加工方式。根據二作區主食消費習慣,集中時間段,在產地初加工成凈菜、冷凍品、干品,并積極挖掘馬鈴薯二作區不同地域特色馬鈴薯主食工藝與傳承。
毋庸置疑的是,馬鈴薯主食產業與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密切相關,在592個*貧困縣中,有549個縣以馬鈴薯作為主栽農作物。
可圈可點的是,馬鈴薯主食化成為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好抓手。如甘肅巨鵬馬鈴薯主食化產業扶貧模式,就是馬鈴薯主食生產企業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同開拓的產業扶貧新模式;山西嵐縣以馬鈴薯主食化加工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速農民脫貧致富成效顯著,全縣貧困村逐年遞減,農民人均收入不斷增加。
總體分析來看,未來10年,通過種植業結構調整,馬鈴薯種植面積在華北地區、西北地區、南方地區和其他地區,預計分別可達2200萬畝、3000萬畝、7000萬畝和1800萬畝,合計達到近1.4億畝。
主食加工將使馬鈴薯每畝效益增加300元以上,1.4億畝的播種面積,讓薯農種植馬鈴薯純收入有望增加400多億元。
馬鈴薯主食消費潛力巨大
張泓在談到我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的未來目標與發展前景時分析稱:“比較國際消費水平,未來中國馬鈴薯消費潛力較大,2011年,中國人均馬鈴薯消費量約41.2公斤,僅相當于美國的3/4、德國的1/2、俄羅斯的1/3。”
據相關資料顯示,主食產品以40%的薯干物質占比、15-20%的市場化推進率及14億消費人口測算,傳統大眾類主食產品消費將達到3000萬噸左右,地域特色類、功能類和休閑類主食產品消費將達到1000萬噸以上,總體有望新增拉動1億噸鮮薯消費。未來馬鈴薯主食產品的市場消費潛力巨大。
從馬鈴薯主食消費占總消費量的比重來看,2014年,馬鈴薯直接主食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只有20%,未來10年,馬鈴薯主食消費將逐步超過總消費量的一半以上。
在馬鈴薯主食產品的開發與市場推廣思路方面又是如何布局呢?張泓介紹,馬鈴薯主食添加比例范圍20-50%,干物質30%左右為合理比例。從營養的角度來考慮,每人每天攝入推薦量50-100克鮮薯,折合干物質約為15-30克。1個75克的饅頭,添加30%馬鈴薯干物質,折合鮮薯約50克左右。從加工技術難度來考慮,添加30%左右馬鈴薯的主食產品便于加工。從產品價格來考慮,添加30%左右馬鈴薯的主食價格增加不多,消費者一般可以接受。從口感風味方面考慮,添加30%左右馬鈴薯主食產品,口味和口感一般可以接受。
戴小楓強調,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關鍵在引導消費,引導消費必須要突出重點,抓住重點產品、重點人群和重點區域,盡快實現突破,突出重點形成主食市場消費格局。重點產品要突出小麥復配的傳統大眾型主食產品,如饅頭、面條等;重點人群要聚焦既有消費馬鈴薯的傳統習慣,又以傳統大眾型主食產品為主的城鄉居民;重點區域要定位在我國廣大馬鈴薯主產區與小麥主產區的結合地域。
活動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與滕州市人民政府就共同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博士科研工作站和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研究中心等事項達成協議。活動共促成16家龍頭企業、科研單位與滕州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投身馬鈴薯主食產業發展;馬鈴薯產品競拍活動吸引百余家企業代表競相舉牌,促成了20家馬鈴薯農資、加工、服務企業簽約。
同期,馬鈴薯主食化產業聯盟成員單位進行了馬鈴薯主食產品展覽展示和交流,吸引千余家企業、百余萬市民前來參觀,讓符合中國人膳食習慣、口味好、營養健康的馬鈴薯主食產品快速進入到千家萬戶的一日三餐之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