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送暖,吹綠湖北新農村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2000年,時任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致信國務院總理,“三農”問題由此進入世人視野。如今,這個“三農”問題發源地,正成為鄉村振興先行區。
新景象:指間看收成,地里能刨金
凌晨4點,空氣還透著涼意,監利縣柘木鄉橋燕汪村的王楚才已在蝦塘里忙活開來。“偷不得懶,行情這么好,蝦販子早上六七點就要走了。”
“以前光埋頭種水稻,忙活一年沒幾個錢。現在搞蝦稻連作,每畝收益能到5000元。”64歲的王楚才和稻谷打了一輩子交道,如今聽從當地政府的指點,嘗試起“雙水雙綠”。“就是綠色水稻、綠色水產嘛。在稻田里養小龍蝦,農藥可以少用一點,小龍蝦還能為水稻生長提供肥料……”
王楚才聊起田里的新業態,眉飛色舞。和他一樣,湖北越來越多的農戶在高質量發展中享受農業的快樂。
“600多畝糧食作物,200多畝各類果蔬,每個地塊都有高清攝像頭,監控室內輕點鼠標,就能了解每一處農作物的信息。”襄陽幸達鑫家庭農場的農場主李濤說,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看到自己想買的農產品是怎么長起來的,掃一下二維碼,產前、產中、產后全鏈條一覽無余。
如果這些畫面還過于零散,不妨再看下列數據:去年,湖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7%,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9%;休閑農業綜合收入同比增長17.9%;工商注冊農民合作社9.6萬家、家庭農場3.5萬個,同比分別增長15%、17.9%……
新風尚:萬千村莊歡迎能人返鄉
黃梅縣大河鎮西山腳下的永安村,一節節排成長龍的火車車廂停靠在稻田邊,一排排小木屋在稻田中央顯得格外靜謐,幾只野鴨正在民宿前的池塘嬉戲。
車廂內可以用餐,民宿內可以小憩,這一美景的創造者名叫袁勇剛。讀過大學、做過企業高管的他,如今褲腿一挽,毛巾往脖子上一搭,身影已與這片稻海如此和諧。
“以前想搞點產業,確實捉襟見肘,沒兵馬,也沒糧草。”當地一位村干部說,可喜的是,返鄉“綠領”群體正逐漸壯大,他們或投資金、或出點子、或協調資源,改變農村的力量正在悄然集聚。
孝昌回鄉大學生沈騰牽頭成立花木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將760戶花木種植戶和38家企業聯合起來,實現年苗木銷售6000多萬元;秭歸縣一批農民借助農村電商平臺創業,打造了令人驚嘆的“億元村”……曾經沉寂的農村,創業熱潮已經蘇醒。
“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湖北以“三鄉工程”推動城市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下鄉激活農村資源,2017年底以來,已啟動項目1.07萬個,投資額2050億元,帶動就業68.7萬人。鄉土田園之間的經濟圖景,正從“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
新容顏:從環境美到生活美
從棗陽市吳店鎮往北,驅車6公里,便到了西趙湖村。寧靜的村莊里,聽得見河水叮咚,聞得到繁花幽香,看得到古剎依山……誰能想象,3年前的這里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污水橫流。
循著整潔的村道在村中徜徉,隨處可見的紅葉李、櫻花、欒樹、紫薇等花木長勢喜人;曾經臭氣熏天的繞村小河經清理后清澈見底;舊宅經過翻修,變身風格獨特的民宿……
“以前不起眼的土菜,現在都成了搶手貨!”村民陳學明說,他把自家的宅院升級成能接納20多桌客人的農家樂,自己當上了老板,旺季月收入過萬元。
“李保新,3.6斤廢舊塑料,2個積分,一包食鹽……”仙桃市三伏潭鎮李臺村五組,一冊“綠色賬本”把村民的一項特殊“收支”記錄得清清楚楚。
“村民做好垃圾分類就能換到積分,還可以當錢花。”三伏潭鎮副鎮長陳榮紅說,村里的垃圾處理從大家隨手丟棄,到定點投放,再到自覺分類,美了環境,更美了生活。“與農村發展同步提升的,還有老百姓的意識。”
農村美了,農民富了,但鄉村振興的底色,仍然是動人的綠。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