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大力氣培養本土“青椒”,上海理工大學日前推出“乘風計劃”,選派青年教師赴境外訪學研修,時間兩年為期,每人*可獲得的資助額度達40萬元——和傳統訪學計劃相比,時間延長一倍,資助額度幾乎翻番。不僅如此,研修的學校和專業方向都經過校方精選——目標院校均為世界排名前100名校,研修方向與學校學科發展*對接。
市屬高校應該如何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包括此番出臺“乘風計劃”在內,上海理工有一番縝密的思考。“和一些部屬院校比,我們要引進一批**的高層次人才,坦率說,有難度。因為*人才首先渴慕*高校。與其這樣,我們不如一心一意,培養本土青年人才。”上海理工大學校長丁曉東直言不諱,一般而言,博士畢業或博士后出站,年齡在30至40歲左右的青年學者*富科研創新活力。“把‘青椒’的黃金時間段用好,就能為學校學科發展帶來長足的動力”。
“拾級而上”培養體系,為青年教師送上成才“東風”
這幾周,丁曉東就接連為多場論壇“站臺”。和普通的學術論壇不同,這些論壇不僅是學術思想交流碰撞的平臺,也是校方精心搭建的攬蓄英才的平臺。
不久前,上海理工大學舉行的首屆滬江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光學工程專場)就來了國內光學領域的四位大咖——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姜會林、譚久彬及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顧敏,分別作了學科前沿報告。
與會的市教委人事處處長李興華如是介紹論壇的“背景”:作為上海高校青年英才攬蓄工程的一部分,論壇的宗旨之一就是讓海內外青年學術英才切身體驗上海高校的學術氛圍,激發他們選擇上海、助力*學科建設的意愿。
“真正的人才不是招來的,而是找來的。”談及上海理工的人才引進和招募,丁曉東屢屢冒出金句。他說,學校更看重的不是“帽子”,而是青年人才的潛力。
在上海理工,40歲以下青年教師已占全校教師的46.4%。助力“青椒”們快速成長,這對于正在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的上海理工尤為重要。
目前,上海理工針對“青椒”制定了“拾級而上”的培養體系。剛剛入職、首聘期內的*青年教師可申請“思學計劃”;受聘期滿后、業績突出可繼續申請“志遠計劃”。此次新推出的“乘風計劃”,顧名思義,是為“青椒”們送上成才的“東風”。
上海理工大學人事處處長姚儉介紹,不同于傳統的訪學計劃,“乘風計劃”*的特點,就是根據學校的學科發展規劃,*派送青年教師海外訪學。
目前正在美國耶魯大學環境與森林學院產業生態中心訪學的上海理工大學環境與建筑學院青年教師黃蓓佳就是“乘風計劃”的入選者之一。在美訪學期間,她與國外團隊合作,作為*作者在環境學科*期刊EST發表論文。
“過去,很多訪學計劃都只有半年或者一年,很容易就陷入走馬觀花。”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青年教師趙靖獲得“乘風計劃”資助后,順利前往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訪學。“來久了就會發現,這里的教授做研究有時不趕時間,往往會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嘗試一遍,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全新人事管理制度試點,為引進高層次人才探路
對學校來說,“乘風計劃”不僅讓青年骨干學者有機會向國際科技前沿看齊,還加速了人才培養。姚儉稱,這使得學校能夠依靠青年人才,實現一些優勢學科的“換道超車”。
據悉,自啟動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以來,上海理工在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過去一年,學校全職引進院士1名、*人才7名、省部級人才29名;此外,學校還通過推行滬江博士后計劃、助教制、科研配套制、首聘底薪制、整體承租公租房等人才計劃和制度安排,為青年教師發展提供平臺和保障。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為了突破目前高校在人事編制等方面的限制,上海理工目前還啟動了編外聘用制度試點。學校目前通過試點,同時擁有事業單位和企業社保賬戶,從而開啟管理人員不占事業編制的全新試點。“這一靈活的用工方式不僅會激發更多現有人力資源的活力。”姚儉認為,試點如果實施順利,未來進一步擴容,還可能會助力學校高層次人才引進。
“很多高層次人才受聘本土高校,他們有時候看重的并不是高校作為事業單位的具體待遇。從高校人事管理的角度來說,如果能對這部分高層次人才實施合同制管理,采取更加靈活的聘用方式,或許會是一種雙贏。”姚儉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