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期春耕的忙碌,如今,貴州貴陽花溪區高坡鄉五寨村、克里村、杉坪村、擺龍村、龍云村已完成3000畝刺梨的栽種。
“今年,我家丟荒了好幾年的5畝地全都種上了刺梨,三年以后就能產生經濟效益了。”五寨村村民王永志說,現在他除了在村里經營修車鋪外,有空還能到自家地里打工,每天有80塊錢。
在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指引下,花溪區高坡鄉今年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高標準要求、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探索實施了以“政府、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三結合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采用“合作社+農戶+社會經營主體”的方式,并結合當地群眾的實際需求,積極打造“一鄉一品”農旅結合的農村經濟發展新格局,在開展經濟作物種植、畜禽養殖、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實用技術培訓的基礎上,通過“平臺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市場主體+基地+貧困戶”等生產經營方式,帶動五寨村、掌己村、杉坪村、擺龍村村民參與刺梨種植和特色林木種植。
“我們村的刺梨是從去年11月開始栽苗的,4月份已全部種完,目前已進入管護期。這次,村里有200多戶村民參與種植。”五寨村村主任王平說,五寨村海拔1300米,受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所限,村里大多數勞動力都選擇外出打工,所以大部分土地丟荒。直到去年,村里成立合作社,開始發展刺梨種植,才把閑置已久的土地利用起來。第三年掛果后,按村民60%、合作社40%的比例進行分紅。
“目前,我們是讓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與龍里縣綠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合作,先由公司負責種植和管護,保證苗木的成活率達95%以上,然后移交給村合作社。”高坡鄉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王遠華說,這次經過花溪區農業部門牽線搭橋,高坡鄉與貴州裕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達成前期代種代管協議,即*年刺梨樹做好間作、除草、防病滅蟲等工作,第二年進行整形修剪,隨之繼續做好根外追肥、施基肥、拉枝等田間管理,到第三年見果后再交由各村自行管理。
高坡鄉地勢高、氣溫低、缺水、土質偏堿性,不適合發展果樹、蔬菜等,前幾年曾試種過李子、桃子、銀杏等,但效果都不理想,再加上銷售環節不暢等因素,制約了產業發展。
“為選擇合適的農業產業,我們先后到安順、龍里等地考察,又請專家結合高坡的土質、氣候等特點,專門培植并選定了‘貴農五號’科技刺梨作為主打品種進行試種。”王遠華說。
為讓參與刺梨種植的農戶吃下“定心丸”,自高坡鄉刺梨種植項目啟動以來,花溪區農業農村局充分發揮農業指導員的作用,通過整合鄉農技人員、駐村幫扶干部、農村致富能人等人才資源,實現農業技術指導低收入戶“一對一”結對、非低收入戶“一對多”結對,強化培訓和技術指導。
“從目前種植的情況來看,苗木成活率達99%,預計畝產值在5000元左右。”王遠華說,下一步,高坡鄉政府將和相關企業深度合作,不斷壯大刺梨產業,帶動群眾致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