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四月,青島西海岸新區曾經的“貧困村”“經濟薄弱村”的田間地頭上,充滿活力。在六汪鎮新河村,10余名村民在挖掘機的助力下,將一棵棵法桐栽進苗圃;在寶山鎮呂家村,100多畝丹參正播種;在海青鎮的茶山上,村民正在給漫山的茶樹修枝剪葉……青島西海岸新區廣袤的土地上,交織成一幅充滿活力的鄉村振興圖。
“其實早在2017年,全區35家市定經濟薄弱村、30家省定貧困村早已全部脫貧。”西海岸新區扶貧辦副主任張輝表示,西海岸新區65個重點村一村一策,通過資產租賃、資源發包、特色種養、鄉村旅游等方式,實現產業發展“量體裁衣”,形成不一樣的致富“春耕圖”。
小山村繪出“影視圖”
一入鐵山街道后石溝村村口,樹冠擎天的老槐樹、略帶歐式風格的淘寶商店、各具特色的農家庭院、風格凸顯的明清四合院等景致和建筑依山而建,頗具特色的鄉村小道極為搶眼。但在四年前,這個山溝溝里的小山村卻是另一番景象。
“2014年以前,村里交通閉塞,村級債務高達36萬元,一直是青島市級經濟薄弱村。”鐵山街道后石溝村黨支部書記楊寶聚說。2016年,《孫光明下鄉記》要在西海岸拍攝,該村遂極力邀請劇組采風,*終將拍攝地選定了這里,由此拉開了以文化旅游產業推動扶貧開發的序幕。該村打造以明清四合院、谷倉、農家庭院等影視場景為主的影視一條街工程,讓村莊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村里,四五個20多歲的年輕人正在一處院子里圍著一臺鏟車仔細研究。“像小楊這樣,越來越多的青年人留了下來。”楊寶聚介紹,全村有39人在劇組務工,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我們家的一座老宅被劇組改造,沒花自己一分錢。”村民劉云蒼說,待劇組用完之后,這棟房子將用來搞民宿。
如今的后石溝村,已不再單純依靠山上梯田和板栗。村民楊華山說:“自從我們村確定拍攝電視劇后,游客比以前多了,不少村民種果樹、開農家宴,日子更有奔頭了。”
不僅如此,后石溝村將村里廢棄的1500平方米老村委辦公場所提供給劇組,實現村級收入46萬元,加上其他資產租賃收入,2016年村級集體收入達到了72萬元,化解了全部債務。此后,村集體每年固定收入可達30萬元以上。
“電視劇拍攝完成后,全村2400余畝山地將進行統一規劃,全力發展旅游業。”楊寶聚表示,全村還將進一步挖掘和整合潛在的影視文化、齊長城文化、紅色文化和庫區移民文化,深入推進民宿旅游建設,力爭用三年時間將村莊打造成3A級旅游度假景區。
企業幫扶“產業圖”
“以前這片地挖沙挖得不像樣了,多虧他們。”站在村口771路河南站站牌下,看著路南200畝土地,新河村黨支部書記劉運波頗為感慨。
新河村是一個市定經濟薄弱村。據劉運波介紹,2014年村集體賬面上有60萬元負債。2018年,新河村與西海岸公用事業集團簽下了30年的土地租賃合同,建設苗木種植基地,按照每年1200元/畝的*保護價流轉土地,新河村每年都將有20萬元的兜底收益。
“是他們把這片土地救活了。”劉運波感嘆道。在這片被挖沙損壞的土地上,西海岸公用事業集團整體采取上、中、下立體化栽植模式,在苗圃基地種植速生法桐和灌木球,后期還將增加一些耐陰性地被類植物。同時,利用村里現有的17座廢棄日光大棚,進行修繕改造,進行扦插小苗培育。過去的一片沙場,正在逐漸成長為西海岸規模*的苗木種植基地。
與此同時,劉運波也積極盤活各項扶貧資金。如今,村集體已還清欠債,實現年收入45萬元。
西海岸公用事業集團助力新河村快速發展,并非個例。早在2018年,青島西海岸新區5家市屬企業、13家區屬國企、15家重點民營企業結對幫扶33個村莊,因地制宜實施“培植一個產業、興辦一個項目、解決一批就業、援建一批設施、富裕一方百姓”的“五個一”幫扶措施,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
目前,青島特鋼公司在六汪鎮常家莊建設肉蛋菜供應基地,發展肉蛋蔬菜產業;興華建設集團在膠南街道小鄧陶改造提升8個高標準草莓大棚,栽植10萬多株優良品種,發展鄉村旅游采摘;中德聯合集團結合呂家村資源優勢,投資2000萬元流轉377畝土地,著力發展地域優勢突出的特色種植業,引領培育農業“新六產”……一個個項目在農村生根發芽,一幅鄉村“產業圖”正在徐徐打開。
產業干出“致富圖”
在離新河村不遠的原省定貧困村六汪鎮朱家溝村,全村22戶村民的215畝土地和11個農業大棚全部流轉給青島西海岸新區供銷社。在朱家溝村西側種植園正在搭建的葡萄長廊內,村民的手扶拖拉機拉著物料穿梭于此,田間年輕人的身影不時進入視野,一派熱鬧的春耕景象讓整個村莊充滿了活力。
“過去家里基本靠兩畝地生存,收成好一畝能有兩千元收入,不好就得虧。現在不僅有流轉土地的固定收入,還有打工收入,一人一年就能賺兩萬元,光種地沒這么多。”土地流轉后,63歲的單寶清和69歲的劉鳳業夫妻兩人成為了種植園的工作人員,一年兩人能賺四五萬元,這讓他們頗為欣慰。
“根據工種的不同,村民在種植園內打工,每天大約能賺到80元至150元不等的收入。”該村黨支部書記孫書勤介紹,村民每年還可以拿到每畝1000多元的土地流轉費用,實現了“村園一體化”,今年村里又有四五個人不再去城里打工,成了種植園的專職員工。
“我們在朱家溝種植園規劃建設200個高標準的農產品大棚,所有農產品進入61家社區直銷店。”西海岸新區供銷社理事會副主任張惠芳介紹,供銷社依托中央廚房項目、農產品速凍加工出口項目和中餐工業化(高鐵配餐)項目,實現產、供、加、銷“四位一體”全產業鏈,全面帶動傳統農業發展。
僅中餐工業化(高鐵配餐)項目全部投產后每天就得需要300噸各類農產品,50噸肉類以及其他各類水果干果。“項目建成后,包括朱家溝種植園在內的所有扶貧項目、鄉村振興項目都將成為全產業鏈的參與者。”張惠芳表示,屆時,將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會有更多的農民在自己的田間地頭成為“工人”。
從“輸血扶貧”到“造血致富”,青島西海岸新區廣大農村活力迸發,到處都在播種著更大、更美、更具實際性的鄉村致富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