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記者來到河北省清河縣葛仙莊鎮馬屯山楂種植基地采訪,恰逢當地舉辦山楂花節,上萬畝潔白的山楂花,滿園清香。山楂花海中舉行非遺文化展演、“山楂樹之戀”千名情侶漫步山楂林、模特走秀山楂林、千人山楂宴、抖音大賽、山楂產業發展論壇、山楂花下話鄉村振興等10大活動,吸引周邊市縣的人們和全國各地客商紛紛前來觀賞游玩,或洽談合作,唱響農旅融合發展大戲。
馬屯是*的山楂之鄉,近年來,通過“山楂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推廣新技術,實現山楂種植的基地化、標準化和品牌化,先后被授予“中國山楂之鄉”“無公害山楂基地”。基地發展山楂種植2萬余畝,年產山楂7.5萬余噸,山楂產品年銷售收入近1.5億元。春季賞花,秋天采摘紅果,馬屯山楂小鎮成為清河縣鄉村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
曾經沙荒地,如今聚寶盆
一片山楂林,改變了昔日的不毛之地,也繁榮了今天的馬屯。
馬屯一帶13個村莊地處黃河故道,曾是出了名的窮沙窩。過去,這里有2萬多畝不在地畝賬本的沙荒地,沙丘連綿,只長茅草不長糧,是全縣27個沙堿地之一。每逢春天大風肆虐,一夜大風過后,第二天移動了的飛沙能把門掩得都推不開……
窮則思變。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當時的鄉領導多次南下北上尋求治沙良方,并請來專家“把脈”。*后決定植防風林帶,搞山楂樹種植,防風固沙走富路。自此,馬屯人開始了綠色生態環境的建設。這一至今持續了20多年的綠化工程,以平均每年1000畝的速度綠化著沙荒,使昔日的荒原變成了今天冀南平原*綠、*美的地方。他們先后栽種適宜沙地生長的“大棉球”“大紅星”“大五棱”等優良品種的山楂樹110多萬棵。
如今,馬屯山楂達2萬多畝,成為平原地區規模*的山楂種植區。馬屯一帶10多個村家家戶戶靠山楂致了富,*一項人均純收入5800元。
合作社引領,育“地標”產品
為了提升山楂品質,2009年,葛仙莊鎮的農技員高俊英聯合28戶種植大戶,成立了“馬屯山楂合作社”,注冊了“只戀”品牌,建立起標準化的綠色生產基地。聘請省農業廳的技術人員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指導,并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產品認證、統一分級包裝。這下馬屯的山楂徹底翻了身,個頭大、顏色鮮、酸甜適口的“只戀”牌山楂,從打漿果搖身變成了一等品。13個村莊的農戶紛紛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建立山楂網站,把山楂搬到網上賣,遠銷北京、天津、山東、遼寧、吉林等地,每年7萬噸的山楂,還在樹上就被訂購一空。
茶店村村民郁金良種了10畝山楂,開始不懂技術管理,果子掛得少,品相也差。加入山楂合作社后,通過在夜校聽講和在實踐中學習,科學管理,他的山楂林大變樣,一級果品率達到80%以上,特級品曾在上海市場賣到1顆紅果1元錢的高價。
高俊英帶著合作社一步一個臺階地發展。2012年,馬屯山楂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去年,“清河山楂”商標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認定,成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不僅賣山楂,還賣起風景
“靠賣山楂果,一公斤山楂買2元錢,如果制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果脯等制品,每公斤可以賣到10元錢,如果加工成山楂酒、山楂飲料,利潤更是成倍增長。發展鄉村游,村民還能吃上旅游飯。”高俊英掰著手指給記者算起山楂的經濟賬。
*近,高俊英通過調查發現,山楂籽核還可以制成各式各樣的坐墊、涼席等生活用品。她打算再上新項目,將過去沒用的山楂籽進行科學利用,變廢為寶。山楂渾身是“寶”,山楂產品“花”樣百出,產業鏈、價值鏈不斷延伸。
當地群眾靠著山楂樹富了,對生活環境有了更高要求。清河縣依托2萬畝山楂林,建設美麗鄉村。村莊實施道路硬化、廁所改造,村莊綠化、亮化、美化,建起文化廣場、街心公園、便民超市、衛生室、圖書室、特色農耕館等,使古樸典雅的村莊與山楂林相映成輝。
“這些山楂林春天賞花,夏天避暑,秋天采摘,冬季看雪景,真是搖錢樹呀!”當地村民紛紛辦起農家樂、客棧、土特產品小賣部,推出山楂領養基地、山楂攝影拍攝基地、山楂采摘基地等,不僅賣山楂,還賣起了風景。馬屯山楂小鎮年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為當地百姓增加收入上百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