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的現代化*不能走“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樣的道路。認真學習《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不難發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念茲在茲,對要建立什么樣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農城鄉關系、怎樣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農城鄉關系這一重大時代課題進行了一系列深刻論述,成為我國重塑城鄉關系、堅定不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的指路燈和導航儀,更成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順利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治本方略和決勝一招。
要切實樹立城鄉融合的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能否處理好城鄉關系,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這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任務作出的重大判斷。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城鄉將長期共生共存,也是客觀規律。無論從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的普遍規律出發,還是從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二元結構的現實國情考量,要求我們必須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必要性的重要論述,破除城市中心主義的錯誤認識,逐步實現高水平的城鄉發展一體化。
要加快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40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40年后,我們還要向改革要動力,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總書記指出“通過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目標是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從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為城鄉融合體制機制的建立健全指明了政策取向。一方面,現階段城鄉差距大*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體現在公共資源配置上,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逐步建立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城鄉資源要素一直單向流向城市,農村長期處于“失血”“貧血”狀態,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城鄉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要準確把握城鄉融合的關系原則。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各自內部任務重要性排序和相互關系等問題都必須著力加以解決。總書記強調“要順應城鄉融合發展大趨勢,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手抓。”通過制度保障,讓進城和留鄉各得其所,實現城鎮與鄉村相得益彰。一方面,推進城鎮化的當務之急是要回歸到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這個本源上來,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這是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之策。另一方面,鄉村振興必須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來推進,總書記強調“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們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
新時代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有著現實而深刻的時代背景,也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鄉融合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抓緊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統籌城鄉關系上取得新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城市繁榮擴展新的空間,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與城鎮居民共同享受現代化的發展成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