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濟源市王屋鎮甘藍育種基地黃花燦爛,蜂蝶上下飛舞,年屆八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蔬菜遺傳育種專家方智遠率領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藍類蔬菜遺傳育種團隊來到田間,甘藍規模化制種新技術與新品種展示活動正在這里舉行。
甘藍又稱洋白菜、包菜、大頭菜,是我國各地廣泛種植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百姓餐桌上的常見蔬菜。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藍類蔬菜遺傳育種團隊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著手甘藍雜種優勢育種研究,上世紀90年代后逐漸把工作重心放在濟源,先后突破自交不親和系和雄性不育系育種技術,育成滿足不同時代需求、適應不同生態條件的甘藍系列新品種30余個。團隊于1985年獲國家發明一等獎,于1991、1998及2014年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全國甘藍類蔬菜70%都出自這個育種團隊。
“愚公故里”濟源位于中原丘陵地區,隔離條件好,初夏季節氣候溫和、少雨,冬季極端低溫少,是理想的蔬菜種子產區,有太行“種谷”之稱。中國農業科學院甘藍類蔬菜遺傳育種團隊發揚“愚公精神”,二十年如一日在這里致力于規模化制種,年制種面積由*初的幾十畝發展到現在的2000畝,品種由*初的幾個擴展到現在的30多個,種子年產量約20萬斤,新品種可推廣面積達到300萬畝。團隊的勤懇使得科研育種成果得到快速推廣,繁種企業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帶動周邊蔬菜制種基地發展,各種蔬菜年制種面積超過1萬畝,這里也成為全球*的十字花科蔬菜種子繁育基地之一。
據團隊首席專家楊麗梅介紹,今年在這里共安排繁殖雄性不育甘藍新品種27個,面積近700畝,目前種株生長良好,花期相遇,親本純度合格,預計總產量可達10萬余斤。參加這次甘藍新品種示范的品種有“中甘21”等6個甘藍新品種。其中“中甘21”是農業農村部主推甘藍品種,201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他5個為*新育成的早熟圓球甘藍新品種。
楊麗梅說,本世紀初甘藍雜交種繁殖雜交率一般僅為90%左右,種子單產僅20公斤-30公斤。現在由于實現了雄性不育系的規模化制種,創新了冬前割球、覆蓋二膜等花期調控技術,使種子雜交率達到*,發芽率也由約70%提高到90%以上,種子凈度達到99%以上;種子單產一般達到50公斤,高的甚至達到100公斤。
伴隨著制種產業的發展,基地農民也實現了脫貧致富,甘藍制種每畝單季收入一般在4000元左右,*可達1.2萬元,是種植糧食作物收入的4-10倍。菜農老周說:“以前村里土房多、磚房少;糧食作物多、經濟作物少;沒錢人多、有錢人少。現在全倒過來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考察了基地現場并表示:“‘愚公精神’就是釘釘子精神,方智遠團隊20年來的實踐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目前我國農業領域還有70%的科研成果沒有得到有效轉化,農業科技工作者要發揚這種扎扎實實的工作作風,建一個好團隊、找一塊好基地、聯系一個好企業,實現科技興農,助力鄉村振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