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慶元安泰竹筍產銷專業合作社開足馬力,新鮮的竹筍在這里經過預煮、整形等10余道工序,加工成罐頭,隨即發往市場。
生產車間在慶元安南鄉的這家合作社,跨一個山頭就到了福建,讓“浙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福建政和人黃極娟就是這里的整形工之一,在春筍加工40多天的高峰期,她總共能領到一萬多元工資。加上老家人賣過來的竹筍,這幾筆新增收入讓這個樸實的婦女笑得合不攏嘴,“我一年到頭都在慶元,更像個浙江人。”而在合作社成立之前,她沒有這樣穩定的收入,老家的竹筍要么愁銷路,要么客商壓低收購價讓人心涼。
和她一樣,“跨山”而來的福建人占到了合作社工人的三分之一,他們還有另一個身份——合作社社員。2008年,合作社負責人吳承根上了一期培訓班之后,決定“抱團出海”,20多名原始社員中,來自與慶元山水相連的福建浦城、松溪的就有3個,他們都有50畝以上的毛竹林。合作社不僅收購竹筍,農閑時送技術下鄉,還不定期召開產業發展講座,共贏發展的良性循環,讓這個組織不斷壯大,截至目前社員已經發展到300多人,福建籍的同樣占到三分之一左右。
人員互通、竹筍互市、市場共享,浙閩邊界的深度融合發展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局面,與安泰竹筍產銷專業合作社早年的戰略布局不無關系。2014年前后,合作社牽頭,將先期在浙江境內建設好的林道,向鄰近的福建延伸,已有的50多公里的林道中,兩省的長度平分秋色。林道不僅成了兩省竹筍產業的紐帶,也成了兩地農民合作共贏的血脈,福建當地的農民正式告別了肩挑手扛的時代,一舉跨入“現代運輸”,大家共賣一棵筍、共種一根竹,口袋鼓了、矛盾少了,連續十多年實現邊界“零糾紛”。說起合作社辦成的這件大事及其帶來的積極影響,兩省農民交口稱贊。
如今,合作社從*開始的收購竹筍的“單打項目”,發展到了板栗、茶葉、高山蔬菜統一收購、加工、銷售的局面。吳承根計劃把合作社生產規模再擴大一倍,還將引入以筍殼為食的湖羊,延長產業鏈,讓融合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