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以前是養魚的池塘,十幾年前,池塘里開始瘋長水葫蘆,長得滿池都是,人工打撈怎么都撈不干凈,后來,我承包的200畝魚池都沒辦法養魚了。”日前,湖南省平江縣安定鎮中善村的村民劉胖成說起水葫蘆侵占池塘的“黑暗”歷史,仍然心有余悸。
“水葫蘆肆虐,都是水污染給害的。”劉胖成告訴記者,汨羅江繞村而行,曾經江水清澈,魚蝦成群,后來,主要由于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江河溝坎里的水體全都遭了秧,水葫蘆蔓延,一汪汪清水變成了一池池“臭水”。
污染在水里,問題在岸上。魚已經養不成了,生產還得繼續。劉胖成做出一個決定,將魚池改成稻田,而且要減少農藥化肥使用,就要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可是,按照以往施肥的方法,人工把化肥灑到田里,化肥浮在田表,揮發一部分、下雨沖刷一部分,真正被土壤吸收的肥很少,為了不讓水稻產量減少,農民只能多施化肥。
這樣的惡性循環如何打破?三年前,劉胖成了解到一項新技術——水稻側深施肥技術,這一技術由湖南龍舟農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舟公司”)自主研發,即利用農機將化肥深施,從而顯著減少肥料揮發和流失。
“這一技術,帶來了三大變化,化肥用少了,污染變少了,糧食產量也增加了。”在劉胖成的帶動下,周邊的種糧大戶紛紛開始嘗試。“現在,水質已開始變好,不用人工清理,江河溝坎里的水葫蘆已經自然減少。”劉胖成告訴記者。
掐住污染源帶來生態大改善
有著湖南命脈之稱的“一湖四水”(一湖指洞庭湖;四水指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大水系)滋養著千萬湖湘兒女的同時,也承受著污染之痛。
近日,一份出自湖南省委黨校第55期中青班學員的調研報告引起了記者的關注。報告顯示,湖南四大水系中有60%以上的河段已不符合漁業水質標準要求,農業源、生活源和工業源共向湖區年排放總氮不少于15萬噸、總磷不少于1.5萬噸,其中農業源排放總氮、總磷占比分別高達69%、77%。2017年,洞庭湖出口斷面總磷濃度達0.079毫克/升,超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總磷湖庫III類標準限值的0.29毫克/升。
“洞庭湖水質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化肥農藥過量使用。”該調研組組長、汨羅市市長朱平波透露,湖區群眾歷來有多肥多藥的習慣,化肥施用量折合每畝在39公斤左右,是發達國家規定警戒線的2.58倍,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
“守護好一江碧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囑托,也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朱平波說,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越來越多的民眾意識到,生態環保不是“別人”的事、后代的事,而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事。
從小在汨羅江邊摸爬滾打的龍舟公司董事長王術平就是其中之一。“通過治理,近年來,湖南一湖四水流域的‘點’污染已經基本得到控制,重金屬等含量已有所減少,但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王術平說,在他看來,水體污染攻堅戰“堅”在氮、磷含量的控制,主要來自于化肥、農藥、除草劑和畜禽糞肥的濫用。
“目前中國擁有世界1/9的耕地,卻用了世界1/4的化肥,這與長期人工施肥的生產方式密不可分。”王術平說,傳統的施肥方法,肥料一部分滲進土里,一部分揮發在空中,形成氮氧化物,變為霧霾的組成成分,還有大部分被雨水沖刷,進入江河湖海,真正被水稻“吃”掉的,只有30%。
機械專業出身、一直致力于農業機械產業的王術平苦苦思索,能否做點什么,讓化肥盡可能少地不往空中“走”、不往水里流,把不必要的肥減下去?
王術平通過實地調查和考察得知,作為氮肥的碳酸氫銨表施時氮的平均利用率為30%,深施時平均利用率達到47%。在歐美國家,糧食作物以化肥機械化深施為主。所以,深施肥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徑。
順著這一思路,王術平開始著手田間試驗。4塊試驗田分別按照常規肥料用量的55%、59%、60%、80%來施用,結果4塊試驗田的產量和常規施肥方法的產量非常接近。王術平心里有了底,減少肥料用量、改進施肥方式是完全可以保證水稻產量的。
在此基礎上,王術平和他的團隊歷經數次試驗與改進,2016年,龍舟公司首先研發了插秧機搭載聯動的同步精量施肥機。
“由于使用水稻測深施肥技術,化肥的用量起碼減少了30%。”隨著側深施肥技術的推廣,看著生產、生活用水開始好轉,池塘里的水葫蘆減少了,生態變好了,劉胖成很是高興。
王術平告訴記者,湖南包括復種在內的6000萬畝稻田,每年需要用300萬噸化肥,如果全部用上側深施肥機,化肥用量每年可減少100萬噸,可以為整個湘江、洞庭湖的氮、磷污染減量做出50%的貢獻,使洞庭湖Ⅳ類水的水質達到Ⅲ類水標準。
*深施肥帶來化肥農藥大減量
“田底一寸肥,田表九寸穗。”2018年,水稻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成為農業農村部推動的全國十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之一,其*直接的作用是實現化肥減量。那么,這一技術的關鍵點在哪里呢?
記者了解到,相比北方的旱地深施技術,南方稻田要實現側深施肥其實并不容易。因為北方旱地只需開溝、撒肥再覆上土就可以了。而水稻田里側深施肥情況要復雜得多,由于水田里有水,肥料僅靠自身重力進不到泥土里去,必須要有一個向下的推動力。
經過無數次苦苦思索,*,王術平在路邊看到靠螺桿轉動升溫擠壓形成動力的爆米花機,很受啟發,采用螺旋推進的方式來輸送肥料,利用螺桿旋轉將肥料直接輸送到泥土里,然后通過施肥裝置上的浮舟帶動泥土將施肥溝覆蓋上,這樣即便有雨水肥料也不會流失。而且采用直流電機驅動螺桿,通過調節電機電壓來調節螺桿轉速,使得施肥量的調節簡單可靠。
王術平介紹,這個機器有三個特點:施得深,肥料無漂浮現象,螺推裝置把肥料施到泥下6~8厘米處水稻根系*易吸收的地方;施得準,如設定30公斤就一定把這30公斤肥料*施下去;施得勻,不存在過施和漏施現象,基本上每蔸禾所施的肥料一樣多,早稻每蔸禾1.5克,中晚稻每蔸禾2.5克。
正是因為肥料施得深、施得準、施得勻,施下去的肥料全部用在禾苗生長上,徑流帶不走,在泥里也揮發不了,可以比常規施肥量減少30%。
根據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的專家對比試驗,使用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在減少30%的化肥使用量時,能讓水稻產量達到一個峰值。
連續3年使用了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技術的汨羅市羅江鎮的李德輝告訴記者,使用這一技術不僅直接減少了化肥用量,還能間接減少農藥的使用。
對此,專家解釋,側深施肥機直接減肥、間接減藥的原因在于,雜草需要在有水有肥有陽光的條件下才長得快,而草的根系相對淺,化肥深施后,草根吸收不到養分,形成“此消彼長”的格局。而且,深施的肥被水稻充分吸收后,禾苗茁壯成長,抑制了雜草生長需要的陽光,這就是所謂的“大樹底下不長草”。雜草少了,病蟲害發生的條件也少了,除草劑、農藥使用相應減少。
省人工節成本帶來水稻生產大增效
“犁田不用牛,插秧不彎腰,收獲不用刀,施肥不下田。”這是多年來種田農民的樸素夢想。
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的出現,讓農民種糧輕松了不少,但是,*難的是施肥不下田。
如今,機插秧同步側深施肥讓農民圓了夢。春耕期間,原本*忙的時節,李德輝一臉的淡定從容。“以往一季水稻要施*底肥,再追兩次肥,這個時候,人得成天站在田里撒肥。現在,簡單幾步把同步側深施肥機安裝在高速插秧機后面,根據需要設定好參數,將肥料倒入肥料桶,機器走一遍,插秧和施肥同步進行,完全不費勁,而且省去了兩次追肥。”李德輝說。
“對我們來說,施肥從過去的氮磷鉀‘老三樣’到現在的‘一炮轟’,*的好處就是省時省力,節本增效。”作為*批使用側深施肥技術的農戶,李德輝給記者算賬,這一技術一畝地可節省人工40~50元,節省肥料費用40~50元,節省除草劑費用40元,同時,還能增產200斤,出米率提高3%左右,算下來,一畝能多賺300~400元。
效果好不好,農民說了算。除了農戶的口耳相傳,側深施肥技術的突出功效也得到了權威農業機構的反復證明。2017年,湖南農業大學、江西省農科院工程所、浙江省寧波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黑龍江省方正縣和樺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都實施了側深施肥技術的試驗示范,得出一致結論:使用這一技術可減少化肥使用30%以上,增產15%以上。2018年農業農村部農機推廣總站對該技術在全國多地進行了試驗示范。
為了進一步幫助農民增產增效,龍舟公司在汨羅市羅江鎮石侖山村示范“農機三減量”,利用深施肥技術,減少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種植綠色生態稻。李德輝所在汨羅市科龍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500畝地納入示范。
“通過‘農機三減量’示范和優質稻品種的搭配,今年水稻增收400元/畝沒問題。”李德輝滿懷期待地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