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近幾年,農業領域呼聲*、底色*靚的新業態,一定非稻漁綜合種養莫屬。且不說省肥減藥、控制投入多么給力,光是小龍蝦、大閘蟹、福瑞鯉這些“流量明星”就足夠耀眼。
在安徽,稻漁綜合種養特別是稻蝦產業,不僅是農漁民增收的“利器”,更是安徽現代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神器”。2018年底,安徽提出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力爭到2022年,每年新增稻漁綜合種養100萬畝,每畝水稻產量達到1000斤,畝年產值達到10000元。安徽省分管副省長張曙光更是多次對稻漁綜合種養工作進行批示。他指出安徽稻漁綜合種養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今后一個時期,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和農業農村等有關部門要緊緊抓住 政策環境持續優化、稻漁產品需求旺盛的有利時機,在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強化示范帶動等方面下功夫,進一步推進安徽稻漁綜合種養快速發展,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目標既定,重在落實。安徽稻蝦綜合種養產業如何上檔次、上規模?
看規模:一個鄉不大 體量卻不小
四月中旬,盡管已過清明,但由于晝夜溫差,早晚還是帶著涼意。
凌晨四點,霍邱縣三流鄉,黎明前的黑暗中隨處可見星星點點的“火光”。
“韓記者,農戶們正在田里起捕小龍蝦。別看現在冷,一會兒可有熱火朝天的大場面!”三流鄉黨委書記孫廣杰一句話逗樂了大伙兒,一行人向著稻田深處走去。
黑暗中看不清人的身影,只能確認一處“星火”就是一個養殖戶。數不清的礦燈或遠或近,起起落落。
五點,三流鄉李東樓小龍蝦市場,老板李德龍正在和一位來自合肥的客商“過招兒”。對方堅持要每公斤80~100尾的龍蝦,標準嚴苛,反復挑選后還是從已經裝車的塑料箱中挑出了一些。
而另一旁,幾名腳踩膠鞋、駕駛三輪車的村民陸續趕過來,從網兜或是紅桶中倒出自己剛剛捕獲的小龍蝦。*近幾天,4~6錢的小龍蝦每斤可以賣到每斤27元以上,對農戶們來說這樣的“行情”不容錯過。
六點,天已經大亮,采訪組繼續向人頭攢動的集市上走去。此時在鄉鎮的“主干道”上已經停滿了采購的車量,農戶們在幾家較大的交易商的門前排隊“出貨”。
馬南園村的胡言海,是養蝦的老手,他身邊圍著不少養殖戶一起交流經驗。今天他運來了兩桶蝦,20畝田*近每天都可以收獲近50斤的成蝦,平均每畝2斤多不止。他的蝦品質高賣相好,5~6錢的規格竟拿到了29元每斤的高價,才一個早晨就有1000多元到手,讓村民們羨慕不已。
據介紹,三流鄉雖然田塊較零散,不適宜大面積開溝渠,但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蝦,每家幾畝到幾十畝不等,全鄉四萬多人口,有超過一半從事養蝦,十萬畝稻田中近八萬畝開展了稻蝦綜合種養。根據三流鄉農村商業銀行的統計,2018年農民存款達到2.56億元,比五年前8000萬元多出1.76億元!
“別看三流鄉養蝦的都是小農戶,分散經營,但整體規模大,去年全鄉小龍蝦產量超過8000噸。我在上海有自己的水產攤位,同樣規格霍邱龍蝦至少能多賣一塊錢。”交易市場的收購商沙道寶說。
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蔣軍告訴記者,“三流模式”雖然沒有規?;木B池塘,養殖方式卻十分科學。比如秋天提早收割水稻投放蝦苗,利用9~11月的溫度為小龍蝦搶出生長時間;冬季適當加高水位讓龍蝦越冬,次年春天就可以領“鮮”上市,從三月底一直到五六月延長供應時間,讓農戶增收,這恰恰是技術部門倡導的方向。眼下龍蝦苗市場緊俏,霍邱蝦還能提前上市,市場表現自然不俗。
據介紹,截至今年一季度,三流鄉稻蝦種養面積近8萬畝,是全省*鄉;霍邱縣稻蝦種養面積超過40萬畝,是全省*縣;六安市稻蝦綜合種養面積達66萬畝,是全省*市。“今年3月17日,中國漁業協會組織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充分討論后,授予霍邱‘中國生態稻蝦*縣’稱號,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霍邱走出了一條以漁促稻、穩糧增效、質量安全、生態環保的現代農業新路子。”霍邱縣委常委馬仁高說。
看檔次:產業鏈縱深 消費端升級
如今除了六安,合肥、滁州、蕪湖、安慶、宣城等地都在加快稻蝦產業規模、檔次同步提升。
“今年初,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制定了《2019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工作要點》,明確了2019年全省總面積達到300萬畝的發展目標。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各地積極開展高標準稻漁示范基地建設、小龍蝦良種生產基地建設、漁米品牌培育等工作,截至一季度末全省新增稻魚綜合種養55萬畝,總面積達到255萬畝。稻漁綜合種養呈現出形勢好、發展快、規模大、效益高的局面。目前雖然是小龍蝦價格超過稻蝦米,但隨著一個階段的發展,二者價格將持平甚至逆轉。未來一定是稻蝦米的價格遠遠高于龍蝦,這也是我省發展稻蝦共作、保障糧食安全綠色發展目標。”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陳衛東表示。
在合肥市肥西縣三河鎮的龍安社區,600畝高標準蝦稻田今年春天正式啟用,春季放蝦,一年兩季。“從去年試養的情況來看,畝產小龍蝦100公斤,水稻產量可達到1400斤,離畝產‘萬元錢’的目標更近了一步。”龍安社區*書記葉濤說。
據介紹,截止2018年,合肥市蝦稻綜合種養基地面積達20.2萬畝,全市共有萬畝示范區5個,千畝示范片24個,*蝦稻種養示范區3家。
而隨著種養規模擴大,安徽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鏈進一步拉長,正向著種養基地、小龍蝦加工與貿易、冷鏈物流、餐飲消費全產業鏈發展。
在巢湖市柘皋鎮大鑫食品有限公司,老板蘇虎正忙著“備戰”,他的加工廠很快就將滿負荷運轉。“每年龍蝦大量上市集中在5~7月。龍蝦進來以后會分開規格,經過沖洗、高溫蒸煮、冷卻、工人剝蝦、調制烹飪、速凍等多個環節,*后包裝上市。2018年收購了3000噸原料蝦,主要加工蝦仁和蝦尾,銷售額達到6000萬元,主要銷往歐美國家,創匯約700萬美元。”蘇虎還表示,近幾年小龍蝦市場火爆,高峰時加工廠有400名工人,為近百名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
自2002年起,合肥龍蝦節作為全國知名節慶活動已成功舉辦17屆,先后獲評中國節慶50強、*示范漁業文化節慶等稱號。2015年,“合肥龍蝦”榮獲國家工商總局*,2018年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目前,合肥共注冊“下塘龍蝦”、“巢三珍”、“漁知稻”等龍蝦及蝦稻米商標70余個。
在品牌蝦的“供給”下,需求側和消費端更是火爆。以老謝龍蝦、阿胖龍蝦等為代表的“龍蝦大王”有口皆碑,在省內外享有極高的知名度。目前,合肥市城區品牌龍蝦餐飲店160余家,年消費龍蝦達8500噸。全市現有各類龍蝦大排檔1500余家,“吃龍蝦、喝啤酒、談生意、交朋友”的餐飲文化理念深入民心。2018年全市龍蝦產業銷售額達到65億元。
“到2021年,合肥力爭開展蝦稻綜合種養面積100萬畝以上,一產產值(龍蝦、稻米)100億元以上,一二三產總產值500億元以上;全力打造集養殖、加工、出口、科研、餐飲服務、冷鏈物流、精深加工等為一體的完整蝦稻產業鏈條,努力把蝦稻產業打造成富民強農美居的*特色產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產業和接二連三融合的*綜合產業。”合肥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易述遠表示。
看效益:“萬元”咋實現 品質給底氣
“百千萬工程”中的*后一個目標是萬元錢,即每畝產出綜合效益達到一萬元,可以說這是*挑戰。但是“生態米、品牌糧”的定位,給安徽增添了底氣。
深處大別山腹地的霍山縣,由于光照時間短,一年只能種一季水稻。如何能讓土地發揮出*的效益?“90后妹子”陳來鳳,靠著稻田養蝦一舉扭轉了家鄉的局面。
“充分利用田間生態環境開展稻田養蝦,在水稻種植和龍蝦養殖過程中,水稻采用人工栽秧,利用秸稈還田,全過程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產出優質有機的蝦田稻米。通過測產,稻谷平均畝產達到503.2公斤,龍蝦畝產150公斤,畝利潤超過7000元,實現了畝產千斤糧,畝增千元錢的目標。”霍山縣成鳳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來鳳說。
據介紹,2018年,該合作社種植優質稻米3600畝,稻田養蝦1100畝,年產小龍蝦150噸,優質稻米1800噸,農機社會化服務面積近10萬畝,綜合產值達到2300萬元。如今,合作社不僅種養模式科學,還把有機稻谷精深加工、包裝,注冊了“兩超”品牌商標和有機認證,打造“蝦田米”品牌,蝦田黑米、蝦田粳米等多個品類已經暢銷周邊地市。蝦田米在市場上可賣到10元每斤,大大提升了綜合效益。
同樣讓蝦稻米大放異彩的,還有全椒縣銀花家庭農場的主人張銀花,如今,她已是安徽省全椒縣銀花*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的負責人。“改好田、種好草、培好水、投好苗、精管理、銜好茬、早上市。”在她開創的“21字經”的指引下,龍蝦肥、稻米香、千斤糧、萬元錢的目標一一實現。
“在2018年的漁博會上,百子銀花牌生態大米和龍蝦榮獲金獎。有來自保險行業的客商一下簽訂了80萬元的大單,采購了12萬斤綠色蝦稻米,這讓我們開展稻蝦共作的信心更足了。”張銀花說。
如今,通過創新綠色健康種養模式,倡導“生態米、品牌糧”理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和商標注冊,嚴格投入品使用管理,提升稻米、龍蝦質量安全水平,有機蝦稻米、生態小龍蝦不斷溢價,大幅提升了種植效益,帶動了農漁民增收。
“當前,安徽稻蝦產業呈現出了種養面積增大、高效模式增多、綜合效益增加、品牌影響力增強、組織化程度增密的良好態勢。2019年,我們將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市縣增量、種苗繁育攻關、領軍企業和領軍人才培育、品牌創建、政策支持、政府推進等六大行動,加快稻蝦產業提檔升級。”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盧仕仁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