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遵義市民化鎮積極推進村級種植業結構調整,開展退減玉米,以有機紅梁、辣椒和黔北麻羊為主導產業,引導群眾自我發展,陸續開發水果、蔬菜等高效產業,真正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
五月的民化,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在民化鎮各個農業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們正忙著搶抓春耕生產,細致地耕地翻土,認真覆蓋塑料薄膜,栽下幼苗。民化鎮人大主席陳友強感慨地告訴記者,“這塊區域以前一直是傳統的玉米種植生產地。今年開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才換上了更高價值的辣椒。”
眼下的這一幕來之不易! 改變幾十年玉米種植的傳統,村民們顧慮重重。不種玉米種什么?種出來了銷往哪里?種了能賺多少錢呢?這些都是群眾關心的核心問題。民化鎮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圍繞三增一減,即增紅糧,增辣椒,增麻羊,減玉米的原則,采取“公司+村集體經濟+大戶+農戶”的模式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由公司統一購種、統一技術管理、統一建立基地、統一訂單回收。
民化鎮人大主席陳友強向記者介紹道,“通過這種統一訂單回收的方式,解決了農民種出來怕銷售不出去的問題,群眾積極性也提高了。”
“產業結構的調整,當然比我們個人種植要強一點,我們現在這里面種的是經果林,是脆紅李套矮桿作物辣椒,收入是比較高的,原來種玉米一畝地也就800、900元是算*的,但是種辣椒,一畝地可以達到2000多元。收入有了保障,我們很放心。”民化鎮順龍村村民黃開友高興地說。
目前,民化鎮計劃種植辣椒1400畝,紅梁7500畝,并大力發展黔北麻羊,通過產業植入,積極引導群眾發展經濟農業,著力引導各村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助推全鎮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真正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日子好起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