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近日出版的《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中,習近平總書記對農耕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系、文化振興之于鄉村振興的意義等重要時代課題進行了一系列深刻論述,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肯定了農耕文明的巨大價值和深遠意義,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于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的深厚情結和責任自覺,為我們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路徑指引。
要深刻認識農耕文明的重要價值。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并進一步強調“不能名為搞現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東西弄丟了!”從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從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無一不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鮮明標簽和重要表現。農耕文明是中華*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根脈,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為此,我們要堅定鄉土文化自信,從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角度去審視農耕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不斷提升鄉土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切實增強社會大眾對農耕文明的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
要堅持保護傳承與發展提升并舉。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傳統農耕文明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許多地區村莊空心化和“三留守”問題也日益突顯。對此,總書記明確指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無論是中華民族的文脈傳承,還是鄉村文化的繁榮興盛,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并且刻不容緩。對此,我們一方面要在“保護”和“傳承”上下功夫。切實保護好*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合理適度利用,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支持農村地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既要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也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另一方面,更要在“發展”和“提升”上做文章。要把我國農耕文明*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積極推動傳統農耕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要以德治為引領孕育鄉土社會好風尚。總書記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總書記深刻認識到鄉村社會中,人們大多“生于斯、死于斯”,熟人社會特征明顯。因此,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鄉村德治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引導農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切實改善農民精神面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不僅是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的內在要求,更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由之路。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凝心聚力,真抓實干,讓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和風采,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豐厚的精神文化滋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