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產業扶貧”項目沒有以市場為導向,造成了“供過于求”的情況。如此一來,貨不僅賣不出去,反而加重了貧困戶銷售的困難。
為快速幫助貧困戶脫貧而急功近利選擇產業,不僅事倍功半,讓貧困戶難上加難,而且會損害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不利于干群團結,也無助于脫貧增收。*后,只能由政府工作人員自掏腰包購買貧困戶銷售不出的農產品,得不償失。
究其原因,在于相關扶貧部門在確立產業扶貧政策規劃階段盲目選擇產業,沒有以市場為導向,須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于一些地方在產業扶貧中涌現出的典型,我們要因地制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一個地方適合發展的產業,不一定適合另一個地方。相關部門只有身下基層,傾聽民意,扎實調研,實事求是,才能規劃出切實符合當地群眾利益的產業。只有這樣,產業扶貧才能落到實處。
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一味盲目,只能適得其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