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響腸鎮新滸村,大棚里蔬菜生機勃勃,野外黃金芽茶香氣四溢,秦明江、胡祥軍等昔日的貧困戶正在栽種蔬菜、采摘茶葉。
“大棚蔬菜可是我們脫貧摘帽的大‘功臣’。”新滸村支部書記胡祥軍說,在決戰貧困過程中,抓產業發展、抓基礎設施建設、抓黨建是村里主唱的“三部曲”。如今,脫貧摘帽后的新滸村,組組通水泥路,家家住樓房,戶戶有產業,貧困發生率降至1.16%。
五大產業促脫貧
50多歲的秦明江,是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老母親長年生病,兩個孩子讀高中,家庭負擔重,要照顧生病的老人和讀書的孩子,夫妻二人只能在家門口打打零工,勉強度日。針對秦明江家的實際情況,村里引導他發展大棚蔬菜,并安排他老婆到村里從事環衛工作。“現在每年蔬菜產業收入4萬多元,老婆每月也能拿到800元工資,孩子讀書享受教育扶貧政策,全部算起來,一年純收入不低于6萬元。”秦明江對村干部盤算一年的收入。
缺乏增收的產業是致貧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才是脫貧之道。”在拓寬群眾收入來源上,村里定了這個調子。
近年來,通過自主發展、政府獎補方式,新滸村在全村形成五大產業發展片區:流轉農戶田地建大棚150個,發展生態有機蔬菜120畝;新建茶園380畝、果園440畝;發展桑果園310畝、育苗基地100畝;流轉荒山荒地600畝,發展紅心獼猴桃和薄殼山核桃;流轉田地400畝發展黃金芽茶,2017年已開園受益。同時,新滸村通過改造村內老舊山塘,建設垂釣中心、發展水產養殖;投資300萬元,建成標準化茶廠一座。通過光伏扶貧,村里先后引導缺少勞動能力的73戶貧困戶建光伏電站,每年戶均增收3000元左右。“幾年來,這些特色產業帶動農戶分紅和務工收入,每戶年增收少則5000元,多的達40000元。”胡祥軍高興地說。
與秦明江不一樣,新滸村板壁組貧困戶秦益兵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秦益兵家過去住在深山,交通不便,房屋破舊。2017年,村里在村部附近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點,按照人均2萬元、25平方米的建設標準,搬遷了5戶貧困戶。搬遷點道路、自來水、綠化、亮化、公廁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秦益兵終于搬出深山,告別破舊房子,摘掉了多年的貧困帽。2014年以來,新滸村通過實施安居工程,實現高山移民50戶,易地搬遷11戶,危房改造55戶,幫助貧困戶解決了建房難的問題,全面消除了危舊土坯房。
基礎設施大改善
“我們農村也不比城里差,一到傍晚,燈亮起來,鄉村大舞臺上可以跳廣場舞,廣場上健身器材、娛樂設施樣樣都有,老人、孩子都能玩。”家在村部附近的秦大姐對這樣的生活環境很滿意。
“現在條件好得很,交通方便,出門都是水泥路,加上生態環境好、空氣好,一到周末經常有城里游客來體驗農事采摘、吃農家樂。”說起村里的變化,胡祥軍滔滔不絕,“過去可不是這個樣子,幾年前,很多村民組不通水泥路,一條出村泥巴路坑坑洼洼,農民住的是破舊房屋,路邊到處都是雞舍、豬圈、牛欄、草棚、柴堆,晴天灰塵滿天飛,雨天污水橫流。”
近年來,村里把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同步開展,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拆除路邊旱廁豬圈21處,新建公廁2座,安裝路燈40盞,整修山塘17口、灌溉渠道1100米,修建18.1公里暢通工程,水泥路實現村民小組“組組通”。
環境美化的同時,新滸村因地制宜修繕保留古民居,留住鄉愁。村內現存古民居12處,古宗祠3處,茶馬古道1處,古城墻遺址1處,400年以上古樹11株。村西邊神馬峰、白云寨上有元代古城墻,現存東西城門、城墻數百米;村東邊有請水寨革命舊址,是皖西南革命火種起源之地。
“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文化鄉村、健康鄉村、富裕鄉村’這一主題,實施生態旅游綜合開發,建旅游綜合接待中心;建設1座休閑觀光茶廠,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新滸村已做出明確規劃。
黨建引領凝合力
說起新滸村的脫貧和變化,不能不提一個人,那就是2014年開始擔任村*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長的王瑾。
由于村班子戰斗力一直不夠強,2014年新滸村被縣里列為貧困村。縣委組織部王瑾主動請纓到該村擔任選派書記。到村后,王瑾從抓班子建設入手,發展黨員、培養村后備干部,壯大脫貧攻堅戰斗堡壘。為發揮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先鋒模范作用,他組織建立黨員聯系貧困戶制度、黨員談心談話制度、農村黨員志愿服務隊伍;推行“五小”群眾工作法,即“小講堂、大引領,小陣地、大民主,小網格、大服務,小活動、大作用,小人物、大能量”,逐步解決了干群之間感情淺、距離遠、互信難等突出問題。
產業發展沒有大戶帶動不行,在村黨支部引導下,本村黨員致富能手王世遐回鄉牽頭成立“山水間種養專業合作社”,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2014年以來,按照“三變”改革的模式,引導農戶將土地折合資金入股到合作社,農戶可獲得土地入股分紅、盈利分紅和務工收入。僅2017年,合作社就向農戶發放工資及分紅100多萬元。新滸村2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均領到股權證,每戶年均凈增收4000元,村集體經濟年凈增收7萬元。
“有了這個合作社,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賺錢,做到顧家掙錢兩不誤。”村里脫貧戶胡發文一見到鄉村干部就夸黨的政策好、幫扶干部好,如今他是合作社理事,專門負責大棚蔬菜運輸和銷售。
為解決村里無錢辦事難題,王瑾組織村支部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2016年村里建起一座100千瓦的光伏電站,年收入10萬元,加上合作社的入股分紅,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7萬元,徹底解決了“空殼村”問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