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黨灣鎮慶豐村向村民發放了一份社會治理調查問卷,絕大多數村民都在村干部工作、村莊規劃、鄰里關系和鄰里互動、熱心村民等選項打了高分。每年年底,慶豐村都會開展“勤誠家庭”“美麗庭院”“勤誠學子”“勤誠好媳婦好婆婆”等榮譽大評比,潛移默化下,“和美”成為村莊的主基調。
這是慶豐村一直期盼的日子,也是慶豐人一手耕耘的幸福。八旬老黨員沈桂春說,“小時候在村里住草舍,老了在村里享福,這幾十年,值了。”
在鹽堿地上安家
70年前,在鹽堿地上安家的慶豐人,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盡管還是勒緊褲帶,但也開始憧憬美好的日子。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們住的是草舍,土地是鹽堿地,地里種不出莊稼,每天只想著怎么吃飽。”慶豐村七旬老黨員潘乃淵回憶道,“雖然窮,但民風還是很淳樸的。誰家有困難、誰家要操辦紅白喜事,幾乎全村人都會伸出手來幫忙。”那會兒,大家心里明白,在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里,相互幫襯,日子才能過下去。
漸漸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入了慶豐人的生產生活。曾經當過生產隊長的潘乃淵說,“那時候,大家都想干事情、都想富起來。每年因為土地、勞動、分糧食引發的矛盾不少,不是‘他家種水稻的水漫過來,把我種的毛豆淹死了’,就是‘村道要擴,憑什么要占我的莊稼地’。誰來做和事佬,只有村干部啊。”
慶豐村黨支部書記倪增員還記得,當時的村干部,每天忙著調解,勸和,做思想工作,他說:“其實大家心里都知道,和氣生財啊,不解決近鄰的矛盾,誰都沒法安心做事情。”慶豐村的日子就在磕磕碰碰、你讓我退中進行著,有時間去和別人吵架還不如安心為自己干活,靠著勤勞的雙手,慶豐村的日子漸漸好起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來,村民對土地的依賴逐漸降低,村民開始探索新的經濟收入來源。潘乃淵開始養豬,幾年后成了村里*萬元戶。不少年輕人到上海打工,從建筑小工慢慢成了包工頭,甚至大老板。
土地集中流轉過上幸福生活
從2007年開始,村干部漸漸發現,散戶經營的農業效益不高,村里開始探索土地集中委托流轉,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騰出更多土地,村里啟動住房改造,統一建造聯建房和公寓樓。
這一舉措當時遭到了不少村民的懷疑和反對,村干部把規劃圖亮出來,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帶村民去先進村莊考察,*終贏得了信任。兩年后,慶豐家園建成入住,首批搬進去的村民都成了被羨慕的對象。“房子又寬敞,環境又好,還能把空出來的房間出租。”村民周金其對新房子很滿意。
目前,村里有80%的土地實現了委托流轉,這一舉措真正將村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因土地而產生的糾紛也逐漸消失。“我現在和老伴每個月能收到5千塊左右的地保,平時經營個小賣鋪,現在是享清福了。”潘乃淵說。
嘗到了發展甜頭的村民,慢慢開始認可、信任村干部,并積極關注和參與到村莊事務中來。從前的“釘子戶”王釗娟現在成了村里的宣傳員,常常給村民宣傳村里的新動態、好政策。還參加了志愿服務隊,積極為村民服務。
村莊變好了,村民的心態也在變化。依托文化禮堂,慶豐村發展了9支公益服務隊伍,包括腰鼓隊、排舞隊、敬老隊等。村里每次舉辦公益服務活動,都熱鬧得像一個小節日。聽說村里要建圍墾歷史陳列館,村民紛紛搜集家里的資料和老物件送過來。去年5月,該村成立鄉賢促進會,在外面闖蕩的慶豐籍鄉賢,先后投入350多萬元,建設了占地近6畝的文化廣場和文化禮堂。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