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業增長過分依賴化肥農藥,不合理的使用化肥農藥,導致耕地基礎地力下降、農藥殘留超標、環境污染加重,而農作物的產量并沒有得到大幅提升,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下降的情況。2015年,山西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承擔的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先后在襄汾縣、聞喜縣等地落地實施,表現出良好的減施增產效果,為省現代農業的綠色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化肥農藥過量,問題頻現。
5月8日,在襄汾縣襄陵鎮屯南村的千畝示范田里,小麥正抽穗揚花,使用了化肥農藥減施技術的小麥長勢喜人。襄汾縣襄陵鎮農豐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福榮看著自家的小麥高興地說:“以前一畝地化肥用量上百斤,農藥打上好幾次,產量才有700多斤。現在化肥、農藥都減下來了,產量卻上了千斤,真是沒想到!瞧今年這小麥的長勢,肯定又有好收成。”
雖然,我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占世界約22%的人口,但是在為世界糧食生產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卻消耗著全世界化肥總量的33%—35%。而我國單位面積農藥用量是美國的2.3倍,歐盟的2倍,單位面積殺蟲劑用量是美國的14.7倍,歐盟的9.3倍,遠高于發達國家。由于化肥農藥大面積過量使用,引起農產品質量安全、地下水源污染、土壤板結退化等一系列社會和環境生態問題。因此,農民常常抱怨,買化肥的錢越來越多,土地肥力卻越來越差,農藥越用越多,有害生物的危害卻沒有減少。
針對以上問題,我國政府做出化肥農藥雙減的戰略決策。2015年,我國在農業推廣領域啟動了《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2016年,我國又在科研領域啟動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作物化肥農藥減施科研專項》。在國家公益性行業專項“黃土高原小麥玉米油菜田間節水節肥節藥綜合技術方案”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方小麥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資助下,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土壤有害生物研究團隊對汾河平原兩熟區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進行了集成研究與示范。
4年來,研究團隊深入臨汾市襄汾、洪洞、堯都、曲沃、翼城、侯馬,運城市聞喜、鹽湖、臨猗、永濟、新絳、稷山、河津等典型一年兩熟區,經過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走訪和對重點農戶調研,對小麥生產存在的問題和化肥農藥使用現狀進行了深入調研,安排相關試驗10多項,并在此基礎上集成了適合我省推廣應用的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
針對問題所在,對癥施策。
常言道,小麥七分種三分管。要推進現代種植業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要充分認識小麥的生長發育特點和需肥規律。研究團隊發現,近年來,隨著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以及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區域作物種植結構、種植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以襄汾縣為例,單一的小麥玉米種植模式持續了近30余年。由于一年兩種兩收,時間緊、工作量大,耕地長期不進行深耕,耕層深度僅12cm—13cm。另外,由于一年多次農業機械的碾壓,耕作層下15cm—30cm形成了很厚的犁底層,極大地影響著土壤水肥的運轉。
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董晉明說:“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加厚活土層,增強耕層的蓄水保肥能力,并對雜草和地下害蟲有機械殺傷作用。因此,深耕和休耕可以達到化肥農藥減施,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目的,又可增強作物抗旱、抗倒伏、抗早衰的能力,從而獲得高產穩產。”另外,大部分麥農種地完全依靠化肥供應養分,以施底肥為主,在小麥和夏玉米播種時,多數農戶采用每畝各一袋40kg~50kg復合肥,用撒施的辦法施入,對中后期追肥和葉面噴肥并不重視。
研究團隊還發現,由于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收獲機械南征北戰、跨區作業,糧種遠距離調運,加之機械化高茬收割、淺耕免耕、硬茬播種、秸稈還田等農耕技術的應用,使本區域小麥病蟲草害的發生和危害較20年前增加了25%—30%。而針對病蟲草害的頻發,各地的防治方法基本上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針對單蟲單病進行化學防治,沒有從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加強預防。小麥種子包衣或拌種技術應用雖達60%—70%,但應用既防病又治蟲的多功能高效種衣劑不足40%。加之,拌種劑生產廠家由于市場競爭成本的限制,有效成分含量不足,造成中后期病蟲害頻發,增加了防治次數和用量。董晉明說:“農民種地喜歡跟著習慣走,誤認為多施肥就能多產糧,見到病蟲就打藥,成本增加了,產量卻難以再上新臺階,還背離了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我們的研究就是要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對癥施策,用簡單易學的方法引領農民科學種田。”
組裝配套技術,農民點贊。
通過4年多的試驗研究與示范,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土壤有害生物研究團隊集成組裝出一套符合當地生產應用的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項目組陸俊姣博士介紹說,這套技術主要是從生態系統的整體出發,根據目前機械化作業流程,保留和利用了土地深耕深松、秸稈還田、作物輪作等中華優良傳統農耕措施;在此基礎上,選用優良抗病蟲抗逆性強的品種,采取以產定肥,氮肥適度后移等措施;將小麥主要病蟲防控重點放在播種和穗期兩個時間節點上,播種期以種子包衣高效復合病蟲兼治型種衣劑為核心,以提高小麥包衣率為目標,預防各種病蟲的發生和危害;穗期以小麥蚜蟲為主防對象,嚴格掌握防治指標,充分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制作用,在自然天敵無法控制的前提下,根據當地穗期并發病蟲,選擇*配方*施藥,兼治多種病蟲,用藥量以控制危害為目的,杜絕見蟲就治和盲目防治的陋習。
使用了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的馮福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合作社有300多畝土地種小麥,以前化肥、農藥都沒少用,每畝地生產成本近600元,一畝地的小麥能收700斤—800斤,每畝地年純收入200多元。現在用了這項新技術以后,一畝地的成本沒有增加,小麥能產900斤—1000斤,每畝地年純收入400元—500元,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實惠!”
目前,該項技術在運城市聞喜縣東鎮鎮示范面積1000畝,在臨汾市襄汾縣襄陵鎮示范面積1000畝,表現出良好的化肥農藥減施增產效果。5月8日,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與臨汾市植保植檢站、襄汾縣農業農村局合作,在襄汾縣襄陵鎮屯南村共同舉辦了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示范現場觀摩會,全縣的種植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200余人參加了觀摩會。襄汾縣農業農村局植保植檢站站長王全亮說:“襄汾縣有65萬畝左右的小麥面積,近年來,在保證農藥化肥零增長的前提下,產量卻一直沒有新突破。小麥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的應用,給我們的小麥種植指引了新的發展方向。今年,我們將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的示范引領作用,使該項技術在襄汾縣推廣應用到五六萬畝,促進小麥生產提質增效,助力農業農村轉型升級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