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的水田里,水稻側深施肥機筆直駛過,水稻種子和肥料就一起從后面的噴嘴中,落到了泥巴里,這讓前來觀摩的種糧大戶們動心不已,紛紛問起了價格。
昨天,全市水稻草害防止與側深施肥機械化現場會在我縣舉行,來自三縣兩區的百余名種糧大戶現場參觀各種新型農機“演武”。
側深施肥技術是此次現場會的重頭戲。以往水稻生產過程中的施肥環節,一直沿用傳統的人工撒表層性施肥方式,用量很大,肥料利用率低。不僅容易造成水稻秧苗吸收肥量不均勻,而且插秧排水也容易導致肥料流失造成農業面源污染。
“側深施肥技術可以讓水稻播種、插秧時,得到定位、定量、均勻、可靠的施肥。”縣農業機械監督管理所所長沈小明說,這樣能實現水稻的穩產高產,而且水稻側深施肥可以減少勞動用工,減少肥料用量,節約成本增加產量,每畝可增效近百元。
現場會上還有“空軍”助陣。使用了RTK技術的無人植保機沿著農田直飛,均勻地將農藥撒在田中。據了解,RTK技術就是把衛星信號引入基站,無人植保機依托手機裝載的APP進行線路設置后,就可以實現“無人”操控的自動作業,*性攜帶的10公斤農藥可以供20畝農田使用。
“農機都非常好,對我們種植大戶是福音。”梅溪鎮萬加豐水稻專業合作社社長趙建國說,農業生產機器換人是趨勢,以前自己一人只能種50畝農田,但現在合作社只有5名工人,卻能種植1100畝,育秧、插秧、施肥、收割、烘干全程都用上了機械,“現在技術進一步發展,讓我們更加省工省力了。”
“我縣農業機械化程度比較高,得益于機械化的普及,糧食種植得以實現規模化。”沈小明說,去年,我縣成為全國第三批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農業機械化和種植規模化相輔相成。接下來我縣還將和中國水稻研究所等機構合作,進一步提升機械技術,為種糧大戶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