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湖北省植保總站獲得消息,湖北省仙桃、通山等8個市、縣出現草地貪夜蛾蹤跡,*蟲量為66頭/百株。
草地貪夜蛾是一種雜食性害蟲,俗稱“幺蛾子”,它會取食玉米、高粱、水稻等80多種作物,作物受害后一般減產20—30%,嚴重時可以造成絕收。
專家稱,草地貪夜蛾有幾大特點,一是暴食危害重:群體作戰,食量大;二是繁殖倍數高:一只雌蛾一生可產卵1000粒左右,每個卵只要2—3周的時間又可繁殖;遷飛能力強:成蟲一晚能飛行100公里,啃完一片地后可以迅速遷移到下一片地。
這種害蟲原產于美洲大陸,2016年1月在非洲*發現,兩年時間就遍及非洲44個國家,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2018年,草地貪夜蛾相繼在亞洲地區的印度、也門、泰國、緬甸等國發現,聯合國糧農組織為此向全球發布預警;到今年1月,我國云南省也*發現了草地貪夜蛾的入侵。
今年以來,草地貪夜蛾已經肆虐了我國南方多地,除云南、廣西、貴州、廣東、湖南見蟲之后,4月下旬以來,草地貪夜蛾在海南、福建、浙江、湖北、四川、江西、重慶、河南等相繼查見幼蟲為害,蟲情擴散蔓延有加快趨勢。
湖北省5月8日*在仙桃監測到草地貪夜蛾蟲卵,*蟲量發生在通山,大冶、陽新、荊門、潛江、恩施、宜城等地也先后發現草地貪夜蛾蹤跡。
湖北省植保總站負責人介紹,化學防治是目前應急控制草地貪夜蛾的*有效方法,多殺菌素、氟氯氰菊酯、順式氯氰菊酯、氟蟲雙酰胺、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等殺蟲劑都有較好防治效果,生物藥劑可選用白僵菌、Bt、核型多角體病毒等。湖北省植保總站要求各地抓住低齡幼蟲防治關鍵時期,選擇在清晨或黃昏施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