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產業扶貧,投入是保障。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決定性戰役”“敢死拼命真扶貧、砸鍋賣鐵扶真貧”……在今年年初的甘肅省“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鏗鏘有力的表述,令隴原人民備受鼓舞。
“敢死拼命真扶貧、砸鍋賣鐵扶真貧”,正是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新一屆甘肅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論述,以“百年目標、全黨使命”的政治站位,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民生工程和頭等大事的生動寫照。
去年以來,甘肅省委省政府以砸鍋賣鐵的勇氣,在財政異常困難、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通過調整支出結構,壓減一般性支出,從自己很不寬裕的錢袋子里,千方百計籌錢,將更多的“真金白銀”投入到脫貧攻堅上來。
僅2018年,甘肅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73.3億元,其中省級46.2億元,比上年增長145%;投入深度貧困地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06.9億元,占全省的61.7%。
強化資金保障,為打贏攻堅戰提供充足“彈藥”
“去年,我們單位經手的到戶產業扶貧專項資金有近4億元。以前上面給的,主要是農業項目資金,*多的一年也就是1億多元。”5月上旬,會寧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強對記者提及此頗為感慨。干了20多年“三農”工作的他,現在真切感到省里對產業扶貧的重視。
把資金保障作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糧草軍需”工程,扶貧資金,不管是財政的還是金融的,都向貧困地區聚焦、向產業扶貧傾斜。去年以來,甘肅省扭轉過去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重基礎設施、輕產業發展的慣性思維,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但切實加大扶貧資金投入,而且將扶貧資金重點用于產業扶貧。
2018年,這樣一組數據頗具說服力——
甘肅統籌整合涉農資金175億元,切塊下達到縣,由貧困縣自主安排使用;
省市縣三級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6.72億元,占當年全省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70.8億元的近10%,與中央到省資金比例達到1∶1,實現歷史性突破;省級安排地方政府一般債券額度115億元支持脫貧攻堅,省級盤活存量資金可統籌部分1.2億元全部用于脫貧攻堅……
如何把有限的資金真正用到刀刃上呢?
聚焦再聚焦,*再*。在扶貧獎金的使用上,甘肅聚焦“兩州一縣”和深度貧困地區,靶向發力,*使用。
去年,全省安排深度貧困地區縣級基本財力保障等轉移支付共計179.3億元,占全省的比重較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安排“兩州一縣”的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0.61億元,比上年增加18.91億元,增長87.06%,增幅是全省平均增幅的2.05倍;安排18個省定深度貧困縣中央及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3.04億元,比上年增加15億元,增長39.47%。
開出“獎補”藥方,“獎”出貧困戶內生動力
脫貧攻堅,不是“砸錢”就管用,更需動腦筋。怎樣確保“真金白銀”發揮出*效益?
不壘大戶,不搞均分,甘肅將所有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70%以上整合涉農資金,主要用于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戶到人扶持項目。其中70%以上的到戶資金,安排用于“一戶一策”梳理的產業增收項目。每個貧困戶給予戶均2萬元的到戶生產扶持資金和入股資金。
以往,一說扶持到戶到人,我省很多地方就是簡單給錢給物、發牛發羊。結果,在一些地方,發的錢花了;發的羊吃了……到頭來,貧困戶依然是老樣子。
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制度設計上就得體現這一理念。這回,甘肅改變以往直接給貧困戶發補助的辦法,開出“獎補”的藥方。具體的到戶產業項目扶持上,通過以獎代補、多干多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措施,變“輸血”為“造血”。
為了避免獎補資金一發了之,甘肅堅持做到“五個掛鉤”:
——與農民的自愿和意愿掛鉤,養多少、種多少不強行攤派,做到政府“配菜”、幫扶干部“上菜”、貧困戶“點菜”;
——與“一戶一策”掛鉤,保證扶持措施和“作戰圖”相匹配,防止“一戶一策”成擺設;
——與真種真養掛鉤,有的可能是沒真種、沒真養,只要是沒入地、沒進圈,就不給錢;
——與見錢見物掛鉤,養的時候要見物,賣了以后要見錢;
——與獎勤罰懶掛鉤,對愿意多養多干的鼓勵,對“曬著太陽等小康”的適當倒逼,達標后方能兌現。
“五個掛鉤”,層層加鎖,產業扶貧的“武器彈藥”真正用在脫貧攻堅戰中。
在會寧縣,貧困戶飼養基礎母牛5頭以上、基礎母羊20只以上、基礎母驢5頭以上、能繁母豬5頭以上,等等,每戶每年才能拿到補助2500元。而且,連續補助4年,提升貧困戶產業“覆蓋”“達標”率。
除此之外,還有獎勵。譬如養5頭以上的母牛,一頭獎補5000元。翟家所鎮杜家大灣村貧困戶路長寬一算賬,除了養牛賺的,縣里給的獎補資金就有2萬元。這個以前“站著看、等著扶”的貧困戶,一下動心了。
去年5月底,40歲的路長寬“人生頭一回”養起了牛,還是洋品種“西蒙塔爾”。才一年光景,他覺得已經“賺錢”了,因為牛圈里新添了3頭牛犢。“兩頭5個多月的牛娃,一頭現在能賣7000元;還有一頭,已經3個多月大了。”在路長寬眼中,他找到了一條亮閃閃的致富路。
路長寬越養越有信心。前不久,他主動出勞力,又和別人“搭伙”養了5頭“安格斯”牛。
真金白銀*有吸引力。甘肅探索的扶貧資金投入新機制、新模式,振奮著許多貧困戶的精氣神,激勵他們干起來、動起來,積極改變貧困現狀。
暢通融資渠道,助推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扶產業,單靠財政資金孤掌難鳴。
但是,長期以來,我省金融助推脫貧攻堅和農村產業發展的能力十分脆弱。
貸款難、貸款貴……由于貧困縣金融服務不發達,不論是貧困戶還是龍頭企業、合作社,想貸款不容易,直呼“差錢”。
前幾年,我省發放小額扶貧專項貸款,但不少貧困戶都用在了建房、上學、婚嫁等非生產性支出上,大多沒用到產業發展上。
在拿出“真金白銀”的同時,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甘肅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以財政資金為杠桿,吸引和帶動銀行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業和農村發展。
長期以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申請貸款時,缺乏有效的貸款抵押物,但許多銀行都會套用公司法人的貸款模式,結果準入門檻很高。
甘肅瞄準“痛點”,對接需求,拿出本錢實施了1000億元的特色產業發展貸款、500億元的產業發展投資基金、500億元的農產品收購貸款。
如何撬動1000億元的特色產業發展貸款?甘肅謀劃建立了擔保路徑和機制。去年,甘肅金融控股集團發起設立省級融資擔保機構,構建完善省市縣三級融資擔保體系,為全省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市場化、多層級的融資擔保服務。
打通了企業“缺擔保”“缺抵押”的中梗阻,這個春天,天祝縣松山鎮灘口村春延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學君甩開膀子干了起來。自打3年前合作社成立后,王學君一直為養殖資金不足犯難。這幾年,銷路不愁,湖北一家大客商一直跟他們催著要貨。但是,他一年*多只能供3個月的牛羊肉。
本錢不夠難成事。他們合作社的養殖場,*多養了1000只羊、200頭牦牛。
有金控融資擔保公司擔保,今年2月,甘肅銀行給王學君的合作社發放了200萬元貸款,他一下有底氣了。“現在,我們的養殖數量幾乎翻了一倍,供湖北那家公司一年12個月的貨都沒問題。”王學君告訴記者。
隨著全省各級融資擔保體系的建立,越來越多像王學君一樣的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通過“銀擔合作”解決了融資難題。
截至目前,甘肅特色產業貸款擔保1281戶、金額174億元,撬動約450億元信貸資金服務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帶動約23萬戶農戶就業增收。
扭住關鍵、*發力,深化改革、擊輯勇進。破解資金難,甘肅不斷創新——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甘肅以打造“股份農民”為核心,通過資產收益扶貧模式打造更高層次的“造血”功能,把農村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資源進行集中開發或投資入股經營主體,無物不股、無資不股、無奇不股、無事不股、無人不股,在貧困地區大力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全省共探索出50多種“三變”改革模式,輻射帶動85個縣市區的761個鄉鎮、1742個村,受益農戶達到54.74萬戶。
“三變”改革,盤活了甘肅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人力資本,有效破解了農業產業發展融資難和資金短缺問題,蝶變出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千里隴原,沉睡的資源活了起來,分散的資金聚了起來,增收的渠道多了起來,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起來。
趁著“三變”改革的東風,困擾多年的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沒有積累的難題解決了。甘肅消除3594個集體經濟“空殼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03萬元。
多渠道合力“造血”,新模式、新辦法紛紛涌現。
甘肅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搭建金融機構與企業對接的平臺,推動形成政府保企保貸、擔保應擔盡擔、銀行敢貸愿貸的良性機制。如今,在定西市,一個全新的“藍天”供應鏈金融模式應運而生,藍天公司與多家銀行合作推出了保購擔保貸款業務。
在這種模式下,貸款先由藍天公司、聯合社及公司法人同時提供*額擔保,藍天公司再以存款提供抵押,聯合社將籌資的保證金作為質押,合作社、農戶等借款人用馬鈴薯銷售應收賬款作為質押,聯合社社員之間形成互保關系,藍天公司提供馬鈴薯銷售保購承諾,*終向馬鈴薯淀粉薯的上游購銷大戶、貧困戶社員發放貸款。
資金落得下,還要接得住。為了解決農村金融服務“*后一公里”難題,去年以來,甘肅啟動建設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室,幫助合作社辦理融資擔保、貧困戶辦理農業保險等。截至3月底,全省可建應建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室的逾1.5萬個行政村,已全部建成并運行。自此,甘肅行政村基本能夠保證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銀行、保險類基本金融服務,極大地方便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有了扶貧資金和金融“活水”的*潤澤,甘肅貧困群眾缺乏產業發展資金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他們紛紛栽活了“脫貧樹”, 捧上了“金飯碗”。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