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上的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先要扶志。”扶貧必須先扶精氣神,才能讓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與外界助力同頻共振,從而提升脫貧工作的質量和效果。近日,本報記者深入江西井岡山、寧夏吳忠和海南樂東,去實地探訪當地如何分別從外部激勵、環境改變和產業帶動三方面醫治精神之“貧”,力圖為扶起脫貧之靈魂開出治理良方。
治貧當治懶、扶貧先扶志。脫貧攻堅已經持續四年多的時間了,各地的扶貧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齊心協助下,由點及面,已成燎原之勢。
貧困的原因千百種,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力求做到*識貧、*扶貧,各部門發揮自己的長處補貧困短板。如若因病致貧,則衛健委解決醫療保障體系建設;若因教育致貧,則學校有免費義務教育+讀書補助。但讓許多扶貧干部頭疼的卻是因懶致貧,譬如有些扶貧干部給貧困戶家中送去牛羊讓其養殖脫貧,可沒過兩天卻被貧困戶吃光,并且養成伸手要的習慣,這樣扶不起的“懶”戶更多地是讓扶貧干部感到頭痛。
雖然“懶”病難治,但各地的干部群眾卻對因懶致貧有著各自獨到的“秘方”,本期記者走訪至江西、寧夏、海南三個地區,探究他們的治“懶”良方。
“社交”良方——信息公開引熱議,身邊朋友給壓力
社會屬性是人與生俱來的,人的一輩子都會有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等等各種人際關系,而這些人際關系對個人的生活也會產生很大影響。
春夏時節的井岡山,綠樹蔥蔥,星星之火點亮的紅色基因在這里綿延至今,來自全國各地各個單位的團隊集結在此,感受紅色革命文化的洗禮,井岡山作為紅色文化教育培訓基地,引來了無數的人流量,而這些人流通過“紅軍的*”等活動帶動當地旅游消費扶貧的長久持續。
在率先宣布脫貧的井岡山,除了產業基礎良好以外,還有一套很好的治懶舉措。時逢雨后記者走進茅坪鄉神山村,生活節奏頗顯寧靜,漫步在小橋流水的風景里,霧氣在四面的山頂繚繞漂浮,仿佛那層帶有神秘感的面紗即將揭開。
“以前我們村也有村民懶惰不勞動,天天等靠要,但后來在我們的工作下,目前所有的懶人戶全部脫貧致富了。”神山村*書記黃承忠驕傲地回憶道,“我們主要是先識別這戶是否因懶致貧,確認后便登門做思想工作,這樣的思想工作我會連續做十次,如果做了十次思想工作還一如既往地懶那可對不起,我們會在村上定期集中開大會時進行因懶致貧戶信息公開,讓街坊領居都看看,這一旦影響到他們的社交問題后,就開始慢慢地轉變過來,有時候對這些人就得逼一把。”
隨后記者又走訪距離神山村不遠的馬源村,同樣的方式在這兒也得到有效踐行。
“那個時候也沒管那么多,反正政府給了這么好的福利,干不干活都能拿,那我還干著干嘛。不過后來村上開大會給我公開,一些平常玩的朋友很明顯開始躲著我了,更別談借錢什么的。弄得我也難受,也沒什么其他辦法,那就還是干唄,后來就跟著村里人一起種蓮花了。”馬源村村民雷光明告訴記者。
回憶起當時公開的難堪與委屈,*開始時還很委屈,懶又不犯法。還為此憤憤不平,不過后來尤其是當同村其他人不愿意與他交往時,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原來大家都不愿意與懶人交往,這讓他很無地自容,而后積極改變,去年已被組織評上“*脫貧戶”。
據其他村民介紹,雷光明后來積極發展太空蓮產業,依托于井岡山大量的紅色教育人流量,近兩年不停地在擴大了太空蓮(當地一種“蓮花”品種),并且還帶動周邊群眾一起種植致富,2018年僅太空蓮種植收入就超過2.5萬元,而且供不應求,為繼續擴大銷售滿足市場需求,雷光明今年還要再擴種。
扶志這場仗,在井岡山打得漂亮。
“環境”良方——易地搬遷換環境,道路開闊思維活
窮山僻壤,交通不便,信息沿著九曲十八彎的山路也會被阻塞在重重大山之外。祖輩居住在山里的貧困群眾,教育的缺失,大多數的懶惰思想已成慣性,難以克服。易地扶貧搬遷至交通便利、信息暢通的平原地帶,生活環境從窯洞變成了洋房。
記者來到寧夏吳忠市鹽池縣惠安堡鎮惠苑村,惠苑村是移民新村,從惠安堡南部山區的萌城鄉里易地搬遷到了惠安堡的交通要塞——隰寧堡附近,記者看到不寬的瀝青路上往來的大型卡車絡繹不絕,時值春夏,村邊的國道上已堵滿了大貨車,這些貨車都是從甘肅、陜西、山西途徑本地,貫穿從東至西、從西到東的必經之地。
在惠苑村,一排排嶄新的小洋房鱗次櫛比,褪去了黃土高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瘠生活匱乏感,多了些民風和睦生活的親切感。
惠苑村村民姚文禮告訴記者,“以前在萌城山里的時候,住著窯洞,山里也沒什么掙錢的活干,天天只會和周邊的朋友們打牌喝酒,山里平地也不多,而且啥也不知道,有點小雜糧管飽就夠了,后來整村搬遷到惠苑來,不僅房子都修好了,還每戶分有養殖棚,而且在這兒南來北往的人也多,我會經常跟他們司機聊天,知道的事情慢慢多了起來,而且我身邊的人采種黃花、養羊都可以掙到錢……”
姚文禮住在山里時是個出了名的懶人,經常跑到鄰居家蹭酒喝,親戚朋友都不待見,后期要發展養羊,想要貸款找擔保都沒人愿意幫忙,也是村主任再三確認姚文禮是真要干事了才集合村干部幫他擔保貸款養羊,現在姚文禮已經發展灘羊養殖100多只,并且是當地農商行的四星級信用客戶。
“新的環境對姚文禮還是有很大沖擊的。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對比就沒有覺悟,周邊的人都在積極謀發展都富裕了,這種環境、這種氛圍就讓他耳濡目染地干了。”惠苑村內四股泉村村支部書記楊彬君說。
“產業”良方——村里引來致富瓜,戶戶都蓋小洋樓
當一個地方的產業成為本地的優勢產業之后,無論往產業鏈的哪個部分切入都是可以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耳濡目染的產業氛圍或多或少也能勾起貧困戶的勞動欲。
位于海南省西南部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求雨村哈密瓜種植基地內,現在正在采著*后一茬哈密瓜,“這*后一茬瓜大概能賣到3.5多塊一斤了,價格還算不錯,采完后新疆瓜上市海南就不種了,等到秋天的時候反季節再種了。”求雨村老書記石奇祥告訴記者。
佛羅鎮哈密瓜產業基地周邊的村莊看起來普遍較富裕,家家戶戶都是住著2-3層別墅,記者沿著主干道一路走,看到的也大多是在蓋大房子的小工程施工現場。據了解這里80%以上的村民增收致富都跟哈密瓜產業相關,主要是反季節,全國就海南產瓜,所以全國各地的經銷商都來海南采購,當地貧困戶再懶,只要是隨便打打零工,或者去包裝廠、薄膜、支架、施工、種瓜、采瓜、賣瓜……甚至在村子周邊弄弄農家樂都能掙到錢。
佛羅鎮青山村的陳丕雷,以前就是天太熱什么都不想干,種地三畝足夠,一畝種口糧兩畝種糯米釀酒喝,終日*三頓酒,是典型的因懶致貧貧困戶,不過一到農忙時節,街上是哈密瓜、地里是哈密瓜、全國各地的大貨車都來拉貨,紙箱廠24小時連軸轉,周邊餐館酒店天天爆滿。陳丕雷看到大家都開著轎車、住著別墅,心里不免癢癢作祟,就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下,陳丕雷2016年就和別人合伙種了百來畝哈密瓜,每年的冬季春季產瓜,每畝每茬能達到5000多斤產量,產值超過2萬元,次年陳丕雷就脫了貧,并且在2017年也蓋上了自己的小洋房。
據悉,樂東縣一直都是屬于偏貧困地區,不過佛羅鎮的哈密瓜種植已經發展20多年了,現在已經形成了4萬多畝核心產區,每年產值超過10億,做大做強了蜜瓜產業,貧困戶的生活都離不開了,治“懶”也不過是一念之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