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傳來好消息,由該所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培育出的*畜禽新品種“阿什旦牦牛”日前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并取得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這一新品種,*,同時也為牦牛產業多元化飼養的提供了技術支持。據悉,“阿什旦牦牛”以肉用為主、無角,遺傳性能穩定,產肉性能好,抗逆性強,繁殖性能高,性情溫順,可圈養舍飼,能夠充分利用青藏高原高寒半農半牧區的飼料資源。
填補多元化培育品種空白
“阿什旦牦牛”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副所長、二級研究員閻萍帶領的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會同青海省大通種牛場歷經20余年培育的牦牛新品種,它因產于海拔4380米的阿什旦雪山腳下而得名,以青海高原牦牛為育種素材,采用群體繼代選育法,應用測交和控制近交方式,有計劃地通過建立育種核心群、自群繁育、嚴格淘汰、選育提高等主要階段,集成開放式核心群育種技術體系、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選育出的世界上第二個牦牛新品種“阿什旦牦牛”。該品種填補了牦牛多元化培育品種的空白,是世界獨特生態區牦牛品種培育的成功典范和品種生態差異化培育的典型代表,在牦牛育種史上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據悉,“阿什旦牦牛”以肉用選育方向為主,被毛黑褐色和無角為主要外貌特征。新品種體型外貌高度一致,遺傳性能穩定,品種特征明顯,產肉性能好,抗逆性強,繁殖性能高。在產地飼養管理條件下,該品種繁殖成活率達60%至85%。在放牧飼養條件下,成年公牦牛屠宰率為50.8%,成年母牦牛屠宰率為47.4%。在舍飼育肥條件下,成年牦牛屠宰率為57.6%。
“‘阿什旦牦牛’性情溫順,生長發育快,易于飼養管理,深受牧民群眾歡迎。”閻萍說,在“阿什旦牦牛”培育期間,團隊和育種場邊培育邊推廣,向青海省及周邊地區試推廣種公牛3950頭,改良當地牦牛品種。“阿什旦牦牛”改良后裔在同等飼養條件下,平均繁活率為59.98%,比當地牦牛提高11.72個百分點。死亡率為1.24%,比當地降低4.32個百分點。18月齡體重平均為92.77kg,比當地同齡牦牛高18.38kg,提高了24.71%,增產增效非常明顯。建立四級繁育推廣體系,使其成為青藏高原牦牛產區及毗鄰地區可廣泛推廣應用的新品種和新技術,對我國牦牛良種制種、供種體系建設和牦牛飼養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立足甘肅省實際,面向整個西北地區,科技引導解決高寒牧區及半農半牧區的牦牛的制種問題。”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黨委書記孫研介紹,“阿什旦牦牛”的培育成功,是中國農科院蘭州牧藥所長年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的具體成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發展需求的總體要求,對接國民經濟主戰場解決了具體的產業發展問題。
以牦牛助力脫貧攻堅推動產業發展
“‘阿什旦牦牛’適宜我國高山寒旱生態區規模化集約化養殖,能夠充分利用青藏高原高寒半農半牧區的豐富飼料資源,發揮牦牛產業多元化飼養的優勢,豐富我國牦牛品種資源的生態差異化類型,完善青藏高原高寒牧區放牧、放牧加補飼及全舍飼等不同牦牛飼養模式。”孫研說,通過集約化、設施化養殖,增加牦牛養殖效益。新品種生產性能良好,經濟效益顯著,為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和完善青藏高原牦牛品種結構、促進牦牛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意義。
“‘阿什旦牦牛’的培育成功體現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的科技創新性,體現了該品種的優質和高效。”孫研表示,絕大多數牦牛都長著長長結實的角,且基本以散養和放牧為主,野性較足,很難舍飼,“阿什旦牦牛”的培育成功,很好地解決了舍飼問題,生產效能提高了,同時產出也提高了,育肥后屠宰率提高10%至15%,解決了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據悉,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和培育成功的“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將大面積覆蓋我國牦牛產區,且已成為牦牛產區廣泛推廣應用的新品種和新技術,對促進高寒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地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記者了解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將面向牦牛主產區,擴大推廣“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新品種,開展牦牛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與配套技術開發研究,通過產學研用聯合,推廣牦牛良種繁育新品種新技術,提升牦牛制種、供種能力和改良效果,促進牦牛產業節本降耗、提質增效,帶動牧民增產增收。
孫研說,2019年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成功培育出的“阿什旦”牦牛新品種,已成為我國第二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牦牛培育品種。今年,我們研究所培育的牦牛又將落戶帕米爾高原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牦牛良種繁育基地,研究所將從繁育基地建設、引進牦牛選擇、適應性觀測、良種繁育及配套技術及飼養管理培訓等環節入手,科技助力塔縣牦牛養殖系列技術,立足院地所地合作,力爭以產業打造塔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橋頭堡,以點帶面助推當地脫貧攻堅。
閻萍告訴記者,目前,“阿什旦牦牛”種群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急需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和高新繁殖技術,加強品種選育、挖掘新品種潛在的優異功能基因,提高良種擴繁效率。下一步,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將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為牦牛產業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