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草長鶯飛。從六盤山下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城到關莊鄉窯兒村,但見依山勢而建的綠色梯田層層疊疊上遠山,蜿蜒逶迤繞云間,蔚為壯觀。
這里是六盤山區干旱帶的核心地帶,也是全國水土流失*嚴重和群眾生活*貧困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按照旱作農業的新發展理念和節水型農業的發展需求,海原縣創造性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等項目,使水土流失局面得到極大改善。目前海原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55.5%,旱作基本農田93.8萬畝,其中水平梯田86.4萬畝,造林75850公頃,種草44531公頃,封禁治理65736公頃。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就地攔蓄利用,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成為寧夏積極打造節水型農業的一個亮點。
“這里有100多畝地,過去都是陡坡,農業機械到不了地里,只能靠人力和牲畜耕種,下點雨也留不住水土,產量和效率都很低。”窯兒村村民李向成、張栓成夫婦的耕地在海拔2500米的山腰間。李向成告訴記者,自從坡耕地被改造成梯田之后,不僅保住了水土,各種農業機械也能開到地里,耕地、播種、收割都實現了機械化作業。以前人工收割麥子,一個人每天只能割兩三畝,現在機械收獲**少收割50畝。
在大規模、高標準梯田建設的基礎上,海原縣大力發展馬鈴薯、紅梅杏、紅皮蒜以及種草養畜等產業,推廣全膜雙壟溝播、舍飼養殖等新技術,使農民收入穩步提高,為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預計到“十三五”末,海原縣梯田面積將達到100萬畝。
門前一道崖,兩邊都是坡。連蓓茨一家住在隆德縣關鎮七里店村北山腰。
從當地農業財政部門實施清流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開始,這里發生了變化。山溝溝里推開了路,坡地成了機修梯田,田里能蓄住水了,山下的河道也不再淤泥,下雨只能困在山上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隆德縣地處土石山區向黃土丘陵區的過渡帶,境內多山嶺丘梁。面對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現實,隆德人不等不靠,堅持將“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走出了一條以興修基本農田、造林種草、生態修復、溝道壩系和農田水利配套建設相結合的治水富民路。
結合當地特點,隆德持續推進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連續多年興修水平梯田,治理程度由22%提高到75%,昔日水土流失嚴重的2.76萬畝荒塬變成了可保土蓄水的高標準梯田,提高了流域的水土保持和自我修復能力,使流域對水資源的自我修復能力達到*,減輕了后期治理的需水壓力。
如今,在和甘肅交界的隆德縣聯財鎮蔬菜基地,新建的蔬菜大棚內,長勢喜人的芹菜、西紅柿成為村民們的重要收入來源。
“用水有了保障,農戶一改過去只敢種耐旱作物的習慣,不但試種有機冷涼蔬菜,還開發經果林。”聯財鎮致富帶頭人王安明說,有了產業,六盤山和紅色旅游等優勢資源也被利用起來,打造農村休閑旅游目的地,實現農民增產增收。
保持水土求發展,保持水土興產業,已是隆德人的共識,山綠、民富成了隆德人不變的愿景。
以“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河庫共治、高效節灌”為抓手,隆德縣整合水利、環保、林業、農牧等部門的項目資金,近三年累計投資11.2億元,將全縣水資源*化利用,使既有生態建設成果得到有效盤活,并依靠生態運營成果反哺生態建設,推動“以山養山、以綠養綠”的“綠循環”。
說起節水型農業建設,寧夏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人表示,各市縣通過大規模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構建水旱災害防御體系,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紅利。農田水利建設解決了農田灌排“*后一公里”問題,打牢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防洪抗旱減災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并重,基本形成了“導、攔、滯、泄”為一體的防洪減災體系,戰勝了多次嚴重干旱,實現了農業連年增產、農民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