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江蘇省無錫市宜興楊巷鎮的稻米產業融合示范基地里格外忙碌,綠油油的秧苗形似一塊塊草皮依次排開,田頭的噴灌裝置自由轉動出水,工人將剛冒芽的種苗分批運送到田頭……“再過10多天,*批秧苗就可下地播種了。”指著田間連片的秧苗,基地育秧工廠負責人徐文強笑著說。
楊巷稻米產業融合示范基地是無錫市建成的*稻米產業化聯合體,通過一二三產融合,8000畝水稻已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實現了規范化種植、高水平加工和線上線下多渠道營銷。工業化生產模式鍵入農業后,克服了溫度、水分、土壤等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有效地保障育秧時間、秧苗質量。工廠化育出的秧苗和機械插秧之間無縫銜接,實現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操作。
如今,根據市場需求,農民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選種種植,并統一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據了解,2018年,該基地生產的大米每100斤比市場價高出20元。“工廠化育秧不但可以保溫保肥保水,還節省了勞力,提高了工效。”徐文強介紹。
該育秧工廠承擔了該鎮15000畝農田的育秧任務,兩條育秧流水線配有不到10位工人。育秧盤自動“走”上流水線后,先鋪上一層基質底肥,之后撒上浸泡好的稻種,淋適量水,“走”過一段路后再撒上一層面肥,一個個制作好的育秧盤便自動疊放到一起,*后由工人將其運送到催芽室。
經過兩到三天的暗室催芽后,僅有一厘米左右的秧苗會被送進田間進行集中培育。記者在田間看到,兩臺裝有滑輪的輸送帶設備橫跨田間,輸送帶兩邊各站有10多位工人,待育秧盤“走”上輸送帶后,工人們就將其搬下放到田間。經過近20天的集中培育,秧苗便可下地播種。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