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春光里,宜陽縣香鹿山鎮北部山區的農民在田間地頭忙著起壟、栽種、施肥……花椒田里,套種的黑柴胡、知母、紅花、蒲公英、血參等中藥材幼苗已經扎下了根。
“零星”變“產業”,就地能致富
*美人間四月天。在宜陽縣高村鎮豐澗村村頭那一溜大棚里,一排排整齊的地壟上,綠葉白花間,一顆顆紅艷艷的草莓很是喜人。種植大戶喬倍志忙得不可開交,他說:“兩棚草莓都熟了,就地賣了好價錢。這茬罷園后,得接茬種西瓜,一年三季,大棚不閑。”
老喬的“甜蜜事業”,源于宜陽縣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實踐。由傳統農業到農業產業化,將“零敲碎打”變成“大產業”,讓群眾依托土地能致富,該縣積極探索特色和高效農業產業化新路子。
按照“規模調大、品質調優、效益調高”的原則,宜陽縣調減旱地玉米等低效作物規模,大力引導發展花椒、中藥材、花卉苗木、蔬菜、時令鮮果、核桃、牡丹、花生、煙葉等特色作物種植,擴大紅薯、谷子、小雜糧等耐旱作物的種植面積,提升土地產出率和生產效益。全縣初步形成了58萬畝小麥、20萬畝花生、20萬畝蔬菜、10萬畝谷子、10萬畝紅薯、9萬畝雜豆、6萬畝煙葉、3萬畝中藥材、8萬畝水果、2萬畝綠化苗木的種植格局。
今年,宜陽縣把花椒、油用牡丹、水蜜桃等特色種植作為農業產業化重頭戲。目前,香鹿山鎮大環線3萬畝花椒基地和蓮莊、鹽鎮、董王莊3個萬畝花椒基地已栽植花椒6.7萬畝;10萬畝油用牡丹種植基地已完成3.5萬畝;上觀、花果山兩個鄉鎮今年新發展水蜜桃0.3萬畝,萬畝高山水蜜桃產業基地已經建成。
鏈條長,產業旺。宜陽縣緊緊抓住龍頭延鏈條,發揮政策引導作用,重點培育了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實施“三品一標”認證,強化品牌建設,不斷提升輻射帶動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目前全縣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38家。
種養兩手抓,農業產業化風帆正勁。近年,宜陽縣畜牧產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18年年底,全縣出欄生豬43萬頭、牛4.7萬頭、羊13.5萬只、家禽215萬羽。全縣規模以上的養殖企業達270家,養殖專業戶發展到1629戶,養殖專業村有17個,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0%,把農民牢牢“連”在了致富的產業鏈上。
“農業+”模式,催生新紅利
大地律動是春聲,鄉村振興正當時。4月,宜陽縣第四屆“美麗上觀”桃園文化節在上觀鄉石窯溝村芬芳啟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因桃而興,成了遠近聞名的桃源盛景。
今年,上觀鄉水蜜桃種植面積將增至7000余畝,從望著山水長嘆、端著金碗討飯到巧用綠色資源催生生態紅利,綠土地上開始“流金淌銀”。
鄉村是明珠,景區連成片。以精品景區促進全域旅游,將現代農業融入生態建設,是宜陽縣以“綠色經濟”加速鄉村振興的又一抓手。該縣發揮生態、旅游、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旅游”“農業+生態”“農業+互聯網”等新業態新模式,涌現了錦屏山生態園、金泉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恒梅農業種植園、宜陽縣錦屏鎮楊店村農業科技示范園等眾多合作社和園區,助推農業轉型發展。
今年,該縣把培育提升漢唐文化休閑農業帶、七彩蓮花谷兩大溝域經濟示范區作為“農業+”發展模式重頭戲,在漢唐文化主題公園、三鄉驛、中心鎮實施亮化工程,打造300畝沿河水系景觀,實現灘涂農業綜合開發,初步形成了果蔬采摘、古建筑群落旅游、民俗體驗等綜合性農業休閑觀光帶。蓮莊鎮七彩蓮花谷一期工程已經完工,滑草場、射箭場、二十四節氣文化廣場等建成迎賓,叫響“北方水城、頤養福地”名片,昔日無人問津的山溝溝如今成了群眾增收的“香餑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